從拙劣到高超 盤點F1史上十大作弊技術

從拙劣到高超 盤點F1史上十大作弊技術 ▎第十名:2006年雷諾R26質量減震器質量減震器應用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減少賽車在垂直方向的位移,保持賽車在過彎時能有更好的姿態,和最佳的賽車平衡。2006年時,雷諾車隊率先運用質量減震器,隨後得到了其他車隊的爭相效仿。整套系統的的設置就是在鼻錐中放置一個用液壓彈簧懸掛著的質量塊。這個系統可以被設計成與底盤運動的方向反向運動,如果鼻錐抬高,減震器可以向下運動降低,讓重心回歸到賽車平衡狀態時的點。反之使然。這套系統也可以裝在賽車的尾部。最終FIA裁定這套質量減震器系統是可移動式空氣動力學套件而封殺,盡管這套系統對空氣動力學沒有任何影響。▎第九名:2010年邁凱倫MP4-25 F導管除了聰明,真的想不到更好地形容詞來形容F導管的點子了。這套系統在座艙前端有一個小的開孔,通過一系列管道的疏導,最終氣流將被導入尾翼背面。在直道上,這額外的氣流可以造成尾翼背面的氣流失速,從而減低整套尾翼產生的下壓力和阻力。這個點子的和創造性和開拓性也讓FIA最終沒有判定非法。甚至在2011年引入了更直接的減阻方式,DRS系統。▎第八名:1986年寶馬的渦輪引擎 80年代的引擎很瘋狂。各家車隊,各家引擎供應商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一較高下。然而只有寶馬引擎能夠用1.5升引擎跑出1500匹馬力。怎麼做到的?很簡單,因為那時沒有引擎數量限制。寶馬就把引擎輸出設定在最高值,排位賽跑四到五圈就爆缸。這並不要緊,正賽再換一個唄。▎第七名:1984年泰利爾的水冷剎車出於安全考量,F1賽車必須達到一定的最低重量。泰利爾便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既減輕賽車重量讓賽車更快,還能達到規則要求。其實水冷剎車的這個概念,弗蘭克威廉士爵士,或者MP4-4的王牌設計師戈登穆雷早就瞭然於心。然而最終卻是泰利爾車隊找到了最佳方案。 泰利爾1984款的賽車在比賽時都是低於最低重量限定的。而在比賽結束時,車隊會立刻為賽車的剎車系統灌注大致2升的水和一些小鉛粒來騙過賽後稱重。那個時代的泰利爾車隊在經濟上有嚴重危機,而且還是少有幾支沒錢用渦輪引擎的車隊之一。因此想出這種不是辦法的辦法也實在是形勢所迫。▎第六名:2009年布朗GP的雙層擴散器F1的規則只明確規定了尾部擴散器的大小,但羅斯布朗改變了擴散器的造型,讓整個部分變成了一個雙層擴散器,在規則限定的擴散器區域上方,還有一個擴散器。其他車隊都在抗議這是非法的,卻都在爭相模仿。而正是這雙層擴散器帶來的巨大優勢最終讓布朗GP和巴頓成功獲得了冠軍。 不過布朗的故事也給那些想組建自己的車隊對贏得F1卻無奈錢包不作美的野心家們指出了一條明路:首先用本田的錢研發自己的創新設計,然後趁著本田和伯尼鬧得不可開交時立刻用一英鎊把車隊買下來,最後順勢贏下比賽,而對手們只能花上千萬的價錢研發一個復製品。▎第五名:1993年威廉士的無級變速威廉士的作弊黑科技不僅僅是主動懸掛,更大的殺器還在於無級變速箱。 優勢在哪裡呢?無級變速箱能省掉0.05秒左右的換擋時間。而且無級變速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自動根據動力輸出調整擋位的自動變速箱,因此擋位無時無刻都處在最佳位置。手動變速箱到了第七擋甚至第八擋上都無法做到100%的動力輸出,然而無級變速卻能做到。一圈下來,無級變速箱可以讓賽車快上一秒。▎第四名:1981年蓮花車雙底盤賽車下壓力,下壓力,還是下壓力。這就是蓮花88型賽車一貫的主題。蓮花88首創了雙底盤設計,在一個底盤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底盤。內層的地盤直接hold住座艙,而外側的底盤者被用來創造地面效應。外層的地盤看不出什麼明顯的翼片設計,而是整個外側底盤就被用來當作地面效應的系統。從鼻錐開始,一直延伸到後輪,也就創造了巨大的下壓力。 ▎第三名:1997年邁凱倫MP4-12的後剎車一個剎車太少??那就兩個吧!!邁凱倫1997年在MP4-12賽車上試驗的分離式剎車系統,大大地嘲笑了整個賽場。這套系統讓車手可以選擇性的單獨對後輪中的一個輪胎剎車。在出彎加速時尤其是中低速彎的時候,車手可以選擇性踩下一個輪子的剎車,從而控制輪胎不會打滑,大大提升了過彎時的效率。當然這個作弊手法的披露也相當有意思,F1racing雜志的攝影師Darren Heath發現邁凱倫賽車在出彎加速時,後輪剎車碟也會變得通紅,在取得了獨一無二的座艙照片後,秘密終於大白於天下。 ▎第二名:1994年貝納通的牽引力控制系統 文章未完,點擊這裡閱讀全文! 來源:www.meishuile.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