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北京最後發報人的堅守 曾一天收發電報十萬封
![]()
王德源(左)與45歲的陳寶鳳(右)。 大 中 小 1985年以前,北京個人電報業務量最多時每月超過300萬份,現在是一個月攤不上幾份。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工資一二百元(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發電報一個字收費1毛3分5;現在,北京最低工資標準是1890元,發電報一個字收費1毛4。電報曾是最快捷的通信手段,如今正快速退出民間視野。那麼,還有人在發報嗎,又是什麼人在堅守?北京晨報記者本周走進了電報大樓,探訪京城最後三位『發報人』。再過些日子就只剩兩位了,因為三人中最資深的報務員,本月底就退休了。
最資深報務員白何廷0554 0079 2525 1032就是北京晨報根據北京晨報報導,『家有急事,速回』、『兒安好,勿念』、『母子平安』……40年了,白何廷已經不記得發出了多少封這樣的電報,每一份惜字如金的電報,都傳遞了一個家庭的牽掛與急迫。這個月底,白何廷就該退休了,自1976年進入北京電報大樓上班至今,他已在報務員崗位工作了整整40個年頭,也是大樓裡最後一位資深報務員。年近六旬的他,發起電報來依舊反應敏捷。『我當年學電信專業,19歲就給分配到這裡工作,大樓環境舒適,所配設備科技含量高,而且離天安門那麼近,我當時覺得自己加倍幸福。』白何廷介紹,以前學習電報,摩斯電碼首當其衝,而在他入行時,幾乎就不再使用摩斯發報。『一九七幾年那會,我們用的電報機就已經是類似打字機的外形,鍵盤也跟現在的鍵盤沒什麼差別,而且不再是那種會發出「嘀」「噠」聲音的老機子,是通過漢字電報碼傳送資訊。』白何廷拿出一本手掌大小、泛黃的冊子,隨便翻看一頁,裡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漢字,每個漢字下都對應著4個阿拉伯數字。『過去,任何一個報務員都能熟記至少多半本,常用漢字更是背得滾瓜爛熟,你看,「0554 0079 2525 1032」就是「北京晨報」。』白何廷笑著脫口而出。
手不停歇一天收發電報十萬封白何廷說自己每分鐘可以發送三十字的電報,也就是每分鐘要準確打出120個數字。儘管大家都是熟手,但在他的印象裡,即便到了深夜,電報大樓依然燈火通明。『電報數量太多了,根本忙不過來,特別是七八十年代,最高峰時僅大樓一天的收發電報量能達到10萬封。』白何廷介紹,在當時,電報大樓是全國電信網中心和主要匯接局,此外,70年代電報大樓還開辦對各大城市的報紙傳真業務,就是由電報大樓將主要報紙新聞稿件內容傳送到各地報社分社,『少則幾頁,多則幾十頁,遇上打新聞稿,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白何廷說。相對於傳遞國家大事,報務員們平日中最常收發的,就是面對公眾的私人資訊。發電報是有專用稿紙的,跟傳統書信稿紙差不多大,需要填寫收件人姓名、位址、正文、發件人姓名、位址和聯繫方式。以前,家家戶戶是沒有座機電話的,局級以上幹部才有,手機更沒人聽說過。整個50年代至80年代,電報是老百姓與外界溝通最重要的通信手段。那些年,白何廷覺得,電報這東西,大家會永遠用下去的。
![]()
最資深報務員白何廷。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