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楊利偉:太空人的責任比榮耀更重

楊利偉接受記者專訪。 大 中 小 「可以肯定的說,大陸第三批太空人的選拔今年將啟動。前期調研、實驗都已完成。」5月16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中國大陸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說,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正式宣告中國大陸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新時代來臨,需要新時代的太空人。空間站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太空人新時代的太空人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楊利偉分析,在空間站中,科學實驗大大增多,需要太空人有更多的知識儲備,「過去我們第一批太空人都是本科生,從現役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而現在會更多從工程角度考慮,增加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從地方、社會上選拔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大都需要研究生以上學歷。」新型太空人的選拔與訓練標準也進行了調整,身體素質方面的要求也許不如第一二代太空人那麼嚴格,但需要有更穩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長期在狹小空間高負荷工作的忍耐力,對慢性病的檢查也更加嚴格。從身體上看,太空人像飛行員一樣,不僅要健康而且要完美,「骨折過的就不選了,闌尾炎手術能容忍,但胸部做過任何手術不行。如果近視了就很難選上,因為進入太空載荷大,很容易視網膜脫落。」楊利偉說。中國大陸特色的載人航天事業啟動伊始就確立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將太空人安全送入近地軌道,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太空人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前兩步已圓滿完成,我們開始實施第三步了。」楊利偉說,太空人隊伍的建設規模主要取決於執行飛行任務的密度、培養訓練周期,以及飛行任務對乘組的基本要求等因素。初步計劃,每間隔4年左右,選拔一批太空人。他介紹,2019年發射長征5號B火箭,試驗成功後,就可以在那年年底用它將核心艙發射上去。緊接著還要發射神舟12號、神舟13號載人飛船。屆時,太空人在太空駐留的時間會更長,太空人飛行的機會也更多。神舟12號征天任務會派誰去?楊利偉透露,還將由第一代、第二代太空人新老搭配完成。2022年,大陸計劃將空間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發射上天,屆時將實現太空人長期在空間站駐留,並進行各項科學實驗。其間將有多次載人飛行和貨物運輸,太空人要出艙工作。「新一批太空人會選拔10到12名,其中女性為兩名左右。從國際慣例上來說,各國女太空人的比例都比較小,而且未來空間站的工作科研任務負荷大,有長時間出艙任務,重體力活動多,不一定適合女性。」他說。太空人「自帶光環」 但責任比榮耀更重楊利偉從2003年太空成功返回以來,中國大陸太空人們走到哪裡都受到熱烈歡迎。在美國唐人街,老華僑不收他們的飯錢;在香港,中國大陸太空人被譽為「最沒有爭議」的代表團,所到之處受到市民和孩子的追捧。太空人「自帶光環」,幾乎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但楊利偉反覆強調,太空人的責任比榮譽光環重多了,必須對這個職業有理解,才能進入這支隊伍。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