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發現:小時候越難帶的孩子,長大後越可能變學霸!家長要耐心培養!
guyue 2018-11-20 有孩子的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走的順一些,這樣就會少了許多煩惱。其實呀,孩子小時候的反應,也能看出來他們是不是具有學霸氣質。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說孩子。孩子好不好帶,是媽媽們話題裡普遍的焦點。美國追蹤調查發現:小時候越難帶的孩子,日後越可能變學霸。
![]()
孩子黏人、嬌氣、敏感、小心眼、暴脾氣、霸道,這些特質,在《西爾斯橙色親子課》裡,被歸納為“高需求寶寶”。他們的性格似乎還有簡要特徵:
1、感情強烈(哭聲刺耳,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發很大的脾氣)
2、非常好動(根本停不下來)
3、十分敏感(情緒輕易就能被刺激,哭與笑轉化快)
4、對他人疏遠(把身體的接觸看成是打擾或威脅)
高需求孩子培養得好,就是妥妥滴優等生!
儘管高需求孩子對父母的耐心是極大的考驗,可高需求寶寶總是在不經意間給父母驚喜!
西爾斯認為,一個善於生氣、喜歡爭論的孩子,同時內心也充滿愛和善良。內心敏感的孩子意味著他情感豐富,因而容易擁有 “共情”的能力——他會更好地理解別人,並和其他人建立情感聯繫,贏得信賴。同時, 敏感意味著較強的觀察能力,他總是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的變化,這意味著他們在接收新知識時又快又好,將來很可能變成學霸哦。 多動且總是搗蛋的孩子,意味著他時刻醞釀著創造性,他們不願意循規蹈矩,探索對他們而言就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在父母苦惱孩子難帶的同時,耐心和守候有時候會還一個驚喜。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追蹤。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對1300個家庭進行觀察,其中就涉及一部分難帶的“高需求寶寶”。發現,孩子們上小學1年級後,一部分變成“問題學生”,另外一部分忽然成為最出色、最優秀的優等生。
區別從何而來?原來,那些優等生們普遍擁有耐心和細緻的父母。他們用 最大的耐心去包容孩子的“高需求”。而問題學生們則遭遇父母的冷言冷語和各種抱怨。他們被貼上了負面標籤——“你真討厭”“你好難帶”“為什麼你比別的孩子差很多”等等,讓他們自尊心不斷受挫,最終越來越差。
![]()
案例解讀
樂樂從來不是一個外向的孩子。每到一個新場合,他總是審慎地看待新環境。幼稚園幾乎花了1年的時間才適應,一直在哭、一直說不想過被“束縛”的集體生活。當他3歲半以後,我試圖和他交流過原因,他說“幼稚園不自由”。他就是典型的高需求孩子。
但最讓我苦惱的,是他在各種公共場合的害羞、靦腆、內向。舉一個例子,我們給他報了一個鍛煉動手能力拼搭的早教班。和幾個孩子在一起上課,有些孩子主動走到老師跟前要回答問題,有的孩子聲音特別洪亮,有控制不住的洪荒之力想要展現。那些家長要打著手勢才能讓他們安靜。
他們的躍躍欲試和大膽外向讓我十分羡慕。反觀樂樂,他在課堂十分安靜,不知道聽進去老師講授的知識沒有。一到課堂末尾的公開自我評價環節,他就垂著頭、眼睛看地板、聲音猶如蚊子,就像一個犯錯的小孩一樣。
儘管我內心焦慮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但我和孩子爸爸達成共識—— 接受他對外在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反應。我們從來不打擊他,說“你怎麼聲音那麼小”“你怕什麼, 老師和同學又不吃了你”等等 負面言語。我們總是說,“你今天又進步了”“媽媽覺得你這次表達比上次好很多!”
聽課的時候,我和孩子爸爸總是微笑著看著他。當他發言,不管是好還是不好,聲音小若蚊蟲也好,我都挺直著背,給他豎大拇指。我相信,作為媽媽,只要真心欣賞孩子,一直鼓勵他,他能感覺得到來自父母的欣賞。他就會克服內心的謹慎和敏感,漸漸地融入公開場合。
驚喜,是最近兩次課堂到來的。
老師跟我們回饋,她發現孩子在課堂上總是 第一個完成動手拼搭能力。不論老師講什麼知識,他都吸收得很快。在課堂最後的自我評價環節,他越來越大方。他從一個要老師哄著勸著抱著才能做公開發言的孩子,變成第一個舉手發言、大方走到講臺上,用郎朗聲音介紹“我是誰,幾歲,今天做的是一個什麼搭建,我的創意在哪裡”的孩子。
由衷地感慨,育人就是靜待花開,用多少心血澆灌,就會收穫多少成果。
![]()
總結,遇到高需求孩子,父母你該怎麼做?
據統計,大約有20%的孩子都屬於高需求寶寶。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會漸漸改變個性。成長為讓人耳目一新的人。
内容未完结,点击第2页继续浏览
第1页第2页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