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物堆到超過胸口!媽媽「愛囤積物品」女兒忍痛逃家 學會斷捨離「家中驚人現況」:人生重活一遍

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出版的著作《斷捨離》,教人們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進一步脫離對物品的執著,2009年在日本賣破200萬本,隨後也在台灣大賣超過10萬本,成為無數書迷的新人生觀!

Advertisements
這股「斷捨離」風潮吹到台灣,越來越多人在生活中實踐「減法」原則,進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根據《鏡週刊》報導,47歲的室內設計師Phyllis(詹淇家)和42歲的家庭主婦Nelly(施碧麗),就大方分享實行「斷捨離」多年後,對她們生活造成的巨大改變。

Advertisements
實行「斷捨離」已經有13年的Phyllis本業是室內設計師,她家用的幾乎是全白色家具,每個衣櫃打開了都異常整齊,乍看就像是建商蓋的樣品屋,而她之所以想改變自己的生活,不安全感全來自於家庭和母親給她的影響。

Advertisements ▲圖片/翻攝自鏡週刊
Phyllis的父母在她5歲時離異,當時擔任國中工藝科老師的母親帶著她四處搬家,回憶她和母親居住的舊家,雜物堆到胸口高度、冰箱無法打開,浴室只剩下洗手台可以舀水洗澡,讓她苦不堪言。
母親退休後開始研究中醫和風水,家中訪客源源不絕,總有人來看病、問事,經常有陌生人隨便開Phyllis的房門,但母親卻不准她鎖門,「因為房子是她付錢的,小孩子憑什麼索門?」Phyllis甚至得憋尿,因為訪客太多、廁所隨時都有人,她也很少用浴缸,因為母親會在浴缸泡中藥。

Advertisements
直到31歲那年,Phyllis的房間被小偷破門而入,她嚇得不敢進房間,只能睡客廳,當時母親的囤積症越來越嚴重,Phyllis的房間和書桌都堆滿了雜物,窗戶也被水泥封住,忍無可忍的她只好自己去外面租房子。
「搬出去滿開心,我可以全權控制一個空間了。」Phyllis在2004年搬進租屋處,沒想到隔週母親就追來租在她隔壁。隔年母親得了胃.癌,卻相信自己會痊癒,抄下滿滿的健康食譜,Phyllis不得不幫母親另外租一間房子,為她整理滿坑滿谷的雜物。

Advertisements
直到某次整理舊照片,Phyllis看到一張母親和弟弟童年時的合照,她記得那時她和外公外婆同住,母親卻向她坦白當時只想養弟弟,「我一直整理一直哭耶,原來我是那個被丟掉的人。」
2006年3月,母親嚥下最後一口氣,「我媽最後一天氣切,手術前她還對我手比愛心…」這讓Phyllis非常無奈,「我不覺得她愛過我,我只是跟她相處的人而已。」同年7月,Phyllis買了人生第一間房,發現自己也開始不對勁,「東西開始爆量,我驚覺好像要跟我媽一樣了!」

Advertisements
Phyllis後來接觸「斷捨離」觀念,也寫書研究囤積症,她認為整理的重點應該是讓自己開心,而不是後悔,「不要急於一時,好好跟自己和物品溝通,時間拖長也沒關係。我們沒有在比賽,丟一個東西,完成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不錯。」後來她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少,房子也越換越小,如今她換到第6間房,室內空間也從25坪縮小到16坪。

Advertisements
▲圖片/翻攝自鏡週刊
42歲的Nelly婚前原本在工廠上班,婚後則專心在家帶孩子,「一個人照顧2個小孩又沒有收入,覺得自己有很重的自卑感。」Nelly選擇用購物來彌補空虛的心情,「開車時很放空,看著招牌就覺得自己好像缺少什麼,心裡想著要去買。」

▲圖片/翻攝自鏡週刊
Nelly每次看到大特價就買,買不起貴的就拚命撿便宜貨,那時她總告訴自己:「因為我是家庭主婦,我只買得起這個。」卻越來越自暴自棄,即便家裡已經堆滿衝動購物的廉價品,她也不聽先生的勸,「就是因為你不給我買,我才沒辦法那麼完美。」

▲圖片/翻攝自鏡週刊
成就感得不到滿足,加上兩個孩子上學後變得難管教,Nelly也開始失控,「我兒子有過動,治療1、2年後有改善,我自己也跟著看了心理醫生,吃了5、6年安眠藥和抗焦慮劑,最近這2年才停藥。」直到2011年她在網路上看到山下英子《斷捨離》中的抽屜整齊得就像「博物館標本」,她才開始懂得將不要的東西丟掉、送人。

▲圖片/翻攝自鏡週刊
Nelly逐漸為家裡囤放的東西找到出路,她也在越來越少的物品中得到解放,「許多人因為物品售價高就不捨得丟,其實物品只要你一買回來,價錢就是歸零。」2年前她開始把家中井然有序的照片PO到臉書社團,受到許多好評,於是她創立粉絲專頁,陸續鼓舞其他家庭主婦實行「斷捨離」,一傳十十傳百,也讓更多人學會拋開生活中多餘的廢物。

▲圖片/翻攝自鏡週刊
大家有沒有喜歡囤積的習慣呢?看完後不如好好想一想,這些東西放在家裡真的有必要嗎?
來源:鏡週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