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演講:孩子6歲前,最該管什麼?(現在看還來得及)
聚焦台湾 2018-12-18 我們不教孩子欺負別人,但打不打得過是能力問題,打不打是態度問題。6歲前,是孩子家庭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性格培養的重要階段,性格決定孩子未來的命運。不久前,李玫瑾教授的14分鐘演講曾刷爆網路,關於孩子在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們看過最好的解答。
![]()
面對“親子”“育兒”等時下熱門話題,很多家長表示,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遇到了問題,不知該如何處理解決?很多家長都感歎,“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養的?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小編為您進行了摘編整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李玫瑾教授的觀點吧。
兒童心理發展有順序,教育避免“馬後炮” 在心理學範疇的定義上,人在18歲之前分為幾個關鍵時期:
1歲之內:乳兒期
2-3歲:嬰兒期
4-5歲:幼兒期
6-11歲:學齡初期
12-15歲:少年期
16-18歲:青年初期
![]()
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 在依戀期中,1-6歲最為關鍵。很多時候,我們遺憾地看到社會上關於未成年人的犯罪新聞,其實已經說明當事人家庭的教育滯後反應。
孩子的性格決定命運 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在浮躁與欲望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發展,這是家庭教育中嚴重的偏差。
往往到45歲之後,看一個人能不能有更為長期的發展,恰恰學歷與造詣並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和他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早期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得當,更有利於他的長遠發展。
父母也不要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弱而訓斥甚至羞辱他,而應該細心觀察自己孩子的特長,幫助他找出優於其他人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 性格培養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 如果沒有在這個週期內對孩子性格進行正向培養,他在長大後可能很難被控制。6歲前,性格培養的關鍵問題是: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➊ 克制任性
![]()
請在孩子6歲之前大膽對他說“不”。
如果一個小男孩在3、4歲的時候和你鬧,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大不了他只會在地下打滾。如果等到他已經14歲了,你阻止他不去網吧,他要鬧的方式就有很多了。
第一:離家出走,因為他腿硬。
如果遇到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父母要對他做克制任性的訓練,記住4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罵他會給他一個不好的觀念。
不要打孩子,你那麼大他那麼小不公平。
不要說教,這時候說什麼在孩子耳邊都是噪音。
不要走開。
孩子鬧給你看,父母一定要看著他鬧。等他哭得精疲力盡幫他擦乾眼淚,孩子可能會想你是不是回心轉意了,這時候你告訴他,你並沒有妥協,你要讓孩子明白鬧是沒有用的。
内容未完结,点击第2页继续浏览
第1页第2页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