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前提:聽懂生命說話

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養生前提聽懂生命說話北宋有一位以研究易學而名垂青史的大學問家邵雍,邵雍有名言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後世朱熹等人從...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
養生前提
聽懂生命說話




北宋有一位以研究易學而名垂青史的大學問家邵雍,邵雍有名言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
後世朱熹等人從中概括出了一個中國哲學的核心觀念——「以物觀物」,並將其視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根本方法之一。
那麼,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華養生學同樣是一種「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努力,同樣應當使用「以物觀物」的認知方式和修養功夫。通古今之變,本來就是透過典籍文本、口耳傳說、器物傳承、習俗演進等「故事」來窺見偏時間軸上的奧妙,借著對這種時間序列上的宇宙周行變化大規律的把握,進而領悟生命的時間本質,應時處順,讓生命在時間軸的有限階段中隨時綻放此時此刻的精彩。
究天人之際,自然是要考察人於天地間、自然中與萬千風物、世間百態、人情倫常等存在的離合遭遇來探求偏空間維上的規律,憑著對此情此景下人生知變應變大智慧的領悟,進而洞察生命的關係性實質,更容易使生命安然適應於各種關係際遇。從這種視角看過去,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故事,養生是這個故事裡的一個劇目,生、老、病是故事的另外的劇目,直至劇終謝幕,生命里的喜怒悲歡過程才是重要的。
如果出於自身生命故事之外,以剝離在外的、高高在上的意識去「解剖」生命,一面照見基於生物科學學理的客觀真實,一面看見基於循證醫學等證據的大量的信息、統計數字及其評價,一面理解自身正在經歷的痛苦、苦難乃至死亡的威脅,這裡升起的是同情、憐憫、不忍和求助意願。不失為一種理性的覺知,引導著規矩的、標準化的甚至可稱量的生活,客觀上損失了生活的溫暖。
比如有的老人會嚴格按照醫生提供的計量方法炒菜、用油、用鹽,甚至為了稱量而稱量,當你問他吃菜進嘴的感受時,還需一愣神的思考才能想出「正確答案」。
我們中國傳統的養生乃至治病從來不會真正外於生命本身,而是出入其間,我們的身體既是養生治病故事的言說者、感受者,又是聽者、處置者。比如我們中醫,在學術化的語言之外,醫生還一直在用非教科書、非技術性的語言來與患者談論病痛、感覺和體驗等等,出生年月、社會關係、家庭情況、人生經歷、脾氣秉性、為人處世、情緒心態等內容均在探討之列,通過這種深入交流,進而感同身受,又能醫患各安其職,通力合作在一舉手一投足的日用生活中謀求生命質量的提升和病痛的治療。又比如我們的養生技法,涉及諸如呼吸、動作、飲食、起居乃至目標、信念、價值追求等等,都被要求與四時合序、與地利合宜、與體質相配,是恰恰適合當事人一人而已的整體性的生活方式,其深層述求是推求天道以及人之道的自然,也是燮理陰陽而調中致和的自覺。
(原文刊於《東方早報》2016-11-26)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