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天才的怪聞,原來拉斐爾是這樣死的
10. 利波·利比誘修女私奔
![]()
關於對菲利波·利比( Filippo Lippi)的生活並不像當代真人秀明星那樣,有過多的細節供我們參考。了解到他曾被迫像苦行僧般生活,我們便能大概了解他為什麼如此桀驁不馴了。菲利波·利比出生於1406 年左右,年少時就是孤兒,他和他的兄弟被加爾默羅會隱修院( Carmelite monastery)收養。因在一個修道院式的環境中長大, 1421 年他便成為修士。繪畫是他所受的教育的一部分,他在繪畫方面展現出天分。到 15 世紀50 年代,他已是曉喻佛羅倫薩的畫家,且大受美第奇家族( Medici family )讚賞。
在負責佛羅倫薩郊外一個聖女修道院祭壇繪畫期間,利比迷上一個新來的修女——盧克雷齊婭·布蒂( Lucrezia Buti),並勸說修女離開修道院,和他一起過普通生活。不久,他們便同居了,並且育有兩子。負責照看布蒂的修女羞愧難當,布蒂的父親也再沒有笑過。如果一個修士跟一個修女私奔還不算駭人聽聞,那利比用他妻子作為聖母瑪利亞的原型繼續繪畫,便足以讓人瞠目——他至少在一幅繪畫作品中用妻子做聖母瑪利亞原型。
利比墜入愛河后,仍然問題不斷。除布蒂外,他還和其他 6個女人同居,東窗事發后,佛羅倫薩法院向他發出傳票,此事有證可稽。他也備受世俗指摘,請他畫畫的主顧也抱怨他根本完不成接手的任務。有次,美第奇家族頂著外界壓力,將他押解到已付錢主顧府中,去為他們畫本應完成的繪畫。他還拖欠員工薪酬(他是兩個藝術工作室的負責人);被羅馬教會除名前,他受盡了折磨(最終和布蒂結婚)。
9. 卡拉瓦喬和馬爾他騎士團恩仇
![]()
據說卡拉瓦喬( Caravaggio)在羅馬殺了人,但這只是問題的開始。逃離羅馬後,他最終流竄到馬爾他島。這位愛滋生事端的藝術家和馬爾他騎士團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尚有爭議;因為關於他們的故事,常常是由碎片化的「密文」拼湊而成。儘管當局早有明文,在特定情況下可為在逃藝術家提供避難場所,但社會普遍認為,卡拉瓦喬和騎士團之間存在家族關係,他才得以加入騎士團。1607年,卡拉瓦喬抵達馬爾他幾個月後,兵團的負責人寫了封信請求教皇赦免他,信中說除那樁謀殺外,他人還不錯,只要教皇能把他的謀殺指控撤銷,他們還是想讓他成為騎士團成員的。教皇頒發赦免令,卡拉瓦喬獲選進入騎士隊。
他被赦免后不久,就因和另一位騎士「不合時宜的爭吵」,被判入獄。在這次爭鬥中,卡拉瓦喬破騎士之門而入,將他刺傷。卡拉瓦喬被囚禁,但他想方設法,逃脫監獄和島嶼。他被騎士隊除名,主要是因為未經允許便離開島上,卡拉瓦喬開始四處徘徊,兩年後去世。他的死因一直是個迷團。有人認為,他屬非自然死亡;其實,他是被梵蒂岡羅馬教廷下令暗殺而死;而執行暗殺命令的人,正是他曾冒犯過的馬爾他騎士。2010年,在托斯卡納發現的殘骸可能就是卡拉瓦喬的骨頭(可能性為 85%),骨頭特徵表明他長期接觸鉛材(隨後受到襲擊,受傷感染,容貌難辨),最終導致這位藝術家英年早逝。8. 同性戀達·芬奇?
![]()
在 15 世紀,同性戀令人嗤之以鼻,然而就連但丁《神曲》的發行和桑德羅·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關於同性愛之罪人在第七層地獄遭受折磨的插圖,也沒對同性.戀起到任何震懾作用。在 1432年,同性戀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佛羅倫薩建立了一個特殊夜巡組織,負責沿街巡察與同性戀有關的活動並且逮捕參與者。他們是值夜官( theOfficers of the Night)——作為修道院的道德捍衛者,他們對工作兢兢業業。依據法規,一經逮捕就會在火刑台上燒死,但在當時,罰款或者拴上足枷的處罰方式更為常見。李奧納多·達·芬奇在 1476年被逮捕,他的名字出現在有預兆功能的「真理之洞」中的一張匿名信上,匿名信的目的就是留下小貼士讓當局找到違法犯罪者。達·芬奇連同其他 3人,被指控與 17 歲男孩雅客布·沙特瑞里( Jacopo Saltarelli)發生性關係。指控4人為被告已記錄在案,但四人卻安然無恙;後來,這項指控無疾而終。雖然指控缺乏有力證據,但由此引發的醜聞,卻讓達·芬奇終生揮之不去。幾世紀以來,歷史學家們找到一些奇怪的證據,如達·芬奇單身一生,暗示著他是同性戀。甚至還有諸如此類的荒誕觀點認為:他遺留了很多未完成的作品,而「這種拖延」就是男同性戀的標誌。7. 安德列亞·德爾薩托和情婦的愛情
![]()
當安德列亞·德爾薩托( Andrea Del Sarto)公布他的《聖母子,兒時的聖施洗約翰》時,這件事搞得滿城風雨,流言蜚語蔓延。謠言稱聖母的模特原型,是德爾薩托的情婦盧克雷齊婭·黛芬德(Lucrezia del Fede )。黛芬德她不僅是他的情婦,還壞到無以復加。她曾被偉大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當時最多產的傳記作者喬爾喬·瓦薩里稱讚漂亮。瓦薩里說,黛芬德出身低微,這本不可鄙,但她自大,傲慢,虛榮,卻跟流氓無異。她與德爾薩托的學徒聊天時言語消沉,搞得德爾薩托的好友再也不想跟德爾薩托有任何瓜葛。他們交好的時間也令人懷疑。黛德芬和德爾薩託交往時,已經結婚,但她的丈夫碰巧猝死,死因不明;後來,她選擇再嫁德爾薩托。那時,德爾薩托聲名煊赫,被授予了藝術家的最高殊榮,並受弗朗西斯之邀訪法。換言之,一個制帽匠現在取了黛芬德,轉變太大,惹人注目。關於黛芬德的流言很多,對她難以蓋棺定論。德爾薩托帶著法國國王委託他買更多藝術品的錢,回到佛羅倫薩,回到黛芬德身邊,他為法國國王所作的作品開始減少。據說在黛德芬的請求下,德爾薩托才回到義大利,當時她勸服德爾薩托為他們買棟房子,永不再去法國。德爾薩托去世后,黛德芬又活了40年左右。有人說,在德爾薩托在世時,她懶得管他,並在他臨終前拋棄了他。這些評論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因為她對丈夫的學徒刻薄所致,又有多少是來自於傳記家瓦薩里,都不確定。編寫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於羅伯特·布朗寧的詩《安德列亞·德爾薩托》,勃朗寧曾打算為他們倆兒創造一個主題為「盲目愛情」的劇本。6. 米開朗琪羅的造假天賦
![]()
近 15世紀末,米開朗琪羅決定離開佛羅倫薩,前往羅馬,想看看他的職業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在米開朗琪羅的朋友——阿斯坎尼奧·康迪維(Ascanio Condivi)寫的故事中說,米開朗琪羅第一次到羅馬的時候,由美第奇家族中一個未成年人——洛倫佐·迪·皮耶爾弗蘭切斯科( Lorenzo diPierfrancesco)擔任嚮導。洛倫佐看過年輕的米開朗琪羅雕刻的大理石製品——「丘比特」之後,他建議將其陳化,那樣就足以冒充年代久遠的古董了,而事實證明,他的話的確沒錯。這個丘比特雕塑最終被賣給了馬丁諾樞機主教( Cardinal Raffaele)。可是,後來還是被發現了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古董。主教派了一個人前去尋找米開朗琪羅,並邀請他回到羅馬。幸運的是,結果不像所想那般不吉利,因為米開朗琪羅回到羅馬後發現,他的雕刻技術正是羅馬所急需的。他能立足羅馬,不僅靠他自身天賦,也因為他具有創造一些足以冒充古希臘偉大藝術作品的能力。在他到達羅馬不久后,丘比特雕塑打著古董的幌子來進行宣傳,幾經低價轉手交易。諷刺的是,由於它是否是真品的爭論,使得對此感興趣的曼圖亞公爵夫人出價更低,並最終以低價購到了它。據來自駐倫敦的法國協會藝術歷史學家——提利·勒南( Thierry Lenain)的說法,米開朗琪羅也偽造其他類型的藝術品,如繪畫作品。提利·勒南說:「他的確是為了保存藝術原作才偽造贗品的。」米開朗琪羅並非為了藝術而偽造贗品,而是為了保存原作。不管這種說法真實與否,都未影響對藝術品的需求。最近一個米開朗琪羅偽造的作品,據說是拉奧孔( Laocoon)雕像,它的原作於1506 年被發現,那一年米開朗琪羅正在蒲伯(Pope)的墓地工作。儘管米開朗琪羅的作品通常會歸功於 3個古典希臘雕刻家,但這並未阻止一種說法——這些作品是米開朗琪羅原創(儘管這說法有待商榷)。5. 山寨大師艾雷克·多塞納
![]()
到 20 世紀 20年代,多塞納已經完成了他的大多數作品。他不是專業的文藝復興藝術家,但「非專業」從來不是阻止他的理由,而這也是我們如今再度提起他的原因。他在大理石堆中專註地工作,那些看他雕刻的人們,覺得雕刻就是他的第二天性,無一不認為他就是文藝復興藝術家的化身。其他人也這麼認為。有個情節豐富的故事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多塞納待在羅馬。在那,他認識了一位「名聲不好」的經銷商——法索利( Fasoli)。儘管被學校開除,多塞納的天賦卻已展露。他帶著陶瓦製成的聖母和聖嬰基線浮雕,想要賣掉以換取過聖誕節的金錢。法索利十分激動,因為他發現多塞納不是他們最初認為的小偷,而是一位有著驚人天賦的贗品偽造者。從1918 年開始,法索利就安排多塞納進入一家商店,並讓他仿造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由於當時黑市興盛,在接下來的 10年裡,他們賣假貨賺取的錢財估計有 200 萬美元左右。多塞納的作品最終被私人收藏,也有很多博物館也把他的作品當做原創收錄,如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the ClevelandMuseum of Art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in Bostont),甚至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等。他的許多作品也讓頂尖藝術專家上了當。多塞納完全仿照照片或者是實體模特來偽造藝術品,創造出一種超自然的藝術結合體。有時,將多塞納的作品與原作品相比較,看起來就像是兩位大師在不同時期創作的相同主題的作品,唯一的區別是創作時間不同。在採訪中,多塞納表明,他從沒想過創造贗品;他所創造的都是真品——來源於他自己的真品。他的創作來源於他的觀察力,只是藉以古董的風格完成而已。這些創作,歷經十年熱賣戛然而止。法索利在極需金錢操辦情婦的葬禮時,拒絕付給多塞納酬金。於是,多塞納請了一位律師,並坦言,直到那時他才注意到自己所參與的這件事情的發展規模。法庭延緩判決,博物館也意識到他們所擁有的「真品」到底是些什麼,一時之間,多塞納所有的作品價值暴跌。而多塞納本人,於1937 年逝世,一直頑固不化,不懂謙遜。4. 卡洛·傑蘇阿爾多王子因愛生恨
![]()
卡洛·傑蘇阿爾多( Carlo Gesualdo )是一名作曲家,也是韋諾薩的王子( the Prince of Venosa),1590 年 10 月 16 號,他殺死了他的妻子及其情夫。這個事件的細節很可怕,給後世造成的影響相當匪夷所思。他妻子是他的堂姐,大他 4 歲,他在 20歲時兩人結婚。這是她的第三次婚姻;她的前兩任丈夫因「過度縱慾」去世。因此毋庸多言,傑蘇阿爾多在發現妻子對自己不忠時可能並不驚訝。那個姦夫就是安德里亞公爵(Duke of Andria ),而應該驚訝的是:這個公爵在偷情時,竟然穿著他妻子的絲綢睡袍。惱羞成怒的王子懲罰他們的方式似幻似真。根據官方的犯罪現場記錄,公爵遭無數次刺插和一次槍擊。誰對他下的毒手,大家都心知肚明。根據目擊者的證詞,傑蘇阿爾多橫衝直撞進入公寓,大喊著「把這對姦夫淫婦給我殺了」,過了一陣子,他滿身沾血地走出去,經過一番思考,擔心他們仍然活著,又回到自己的公寓,做了些更殘忍的事情。相對於一系列相當離奇的流言,這場血案本身並不可怕。根據在那不勒斯( Naples)廣為流傳的故事,這個王子把他們的屍體扔在外面並任其腐爛——讓他們死無全屍,還讓一個精神失常的和尚對他老婆屍體為所欲為,甚至還懷疑孩子是他妻子跟姦夫的孽種,而將其殺害。他的確做過這些殘忍的事情,但他絕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為他是王子,在那時,王親貴族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在整個文藝復興期間,他的作曲風格非常有創造性,世人誇他的音樂最獨出心裁。同時,他一直被描述為現實版的德拉庫拉(dracula )(譯者註:德拉庫拉,是英國小說中最著名的一個吸血鬼的名字,帶有惡魔的含義)。3. 達·芬奇與《維特魯威人》背後的故事
![]()
現在,我們看到《維特魯威人》( The Vitruvian Man)這幅素描時,會覺得無比尋常,甚至不會想再多看一眼。這是關於一個男人同時被嵌入到一個矩形和一個圓形當中去的素描。其實,我們對這幅素描的感覺是錯誤的。要把這個男人同時嵌入到兩個圖形的想法要追溯到很久以前,這種想法比那些單一的幾何圖形更加意味深長。據說,這幅畫中的圓代表神,而正方形正是我們世俗的象徵。這個男人能嵌入到兩個圖形里,意味著天地合而為一,也意味著人由圓天方地造就。作家維特魯威是第一個提出這個想法的人,因此用他的名字來為這幅素描命名。達·芬奇認為,首先要用正確的解剖學原理來解釋這個經典的想法。毋庸置疑,他對人體解剖知識的理解無人能及。我們現在認為,這個想法並不是他自己提出來的,而是受了同代人的啟發。在那時要讓這個男人同時嵌入到兩個圖形里,是比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更複雜的。初稿對這幅畫將呈現出的樣子進行了精確描述,同時還有很多畫圖指導。比如說,這個男人的肚臍應該在這幅畫的中心。很多人都按照指導嘗試畫出此圖,直到達·芬奇讓幾何圖形偏離中心畫出此圖。這並不是他的想法,文藝復興的研究員克羅埃西亞·斯加比( Claudio Sgarbi)揭露,此畫初期構造是一個叫做賈科莫·安德列·達費拉拉( Giacomo Andrea da Ferrara)的建築師畫的,這揭開了這幅畫的神秘面紗。安德列在確定最終畫作之前幾經修改,好像原本的想法一團糟。他和達·芬奇是朋友,在達·芬奇畫出這幅作品期間,他們還一起吃過晚餐。我們並不能確定賈科莫·安德列的身份,只隱約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在那時,法國侵略米蘭。達·芬奇與法國人相處得很好,但是安德列是反法侵略的游擊隊員,他最後遭逮捕,施以絞刑,慘遭分屍,歷史資料上也難找到關於他的消息。2. 貝爾尼尼兄弟和他們的情人
![]()
吉安·洛倫索·貝爾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是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的關鍵人物,他不僅有文藝復興時期偉人身上的儒雅氣質,還增添了更多動感與激情。他八歲時,第一次出現在教皇保羅五世(Pope Paul V )面前,便給教皇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即他在羅馬安頓下來,並請了一位指導老師和教師。貝爾尼尼在藝術家中地位顯赫,這意味著他最後總能逃脫作惡的懲罰。40 歲時,貝爾尼尼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教皇(此時是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 ))委託他進行創作,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還有一批助手。其中有一位助手叫馬泰奧·博納雷利( MatteoBonarelli ),他的妻子叫克斯坦扎( Costanza)。貝爾尼尼為克斯坦扎雕刻了一尊半身雕像,很顯然,他對克斯坦扎痴迷,這明顯暴露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克斯坦紮成了貝爾尼尼的情婦,但要說我們對偷情者還有一點了解的話,那就是他們可能會再次偷情。不久,貝爾尼尼發現克斯坦扎還有一個情人——他自己的弟弟路易吉( Luigi)。兩人展開決鬥,路易吉斷了幾根肋骨,相比貝爾尼尼拼盡全力想用鐵棒殺死他,僅斷了幾根肋骨並不算太壞的結果。路易吉逃到一座教堂避難,而貝爾尼尼窮追不捨,貝爾尼尼命令一個僕人去找克斯坦扎。僕人找到了她——並用剃刀毀了她的容。最後教皇出面干涉。路易吉被驅逐,那個僕人被捕,審訊后被送進監獄。克斯坦扎也遭到逮捕,被控通姦,認定有罪后被關押。而貝爾尼尼接受賜封得到一位新妻子,據說算是全羅馬最美的女人,這個女人最後為他生了11個孩子。1. 拉斐爾,死於性愛?
![]()
拉斐爾·喬瓦尼·桑蒂( Raffaello di Giovanni Santi )首次稱為大師時年僅 15歲,不可否認,人生短短的幾十年,經歷頗豐。他 37 歲謝世,死因可能是發燒或者傳記作者瓦薩里( Vasari)所謂的「縱慾過度」,他是另外一位吸引歷史學家狂熱追逐的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通過他遺留在畫作中的秘密與一些零零碎碎的記錄,人們試圖弄清楚在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位藝術家有個情人,名叫瑪格麗特·柳蒂( Margherita Luti ),又名福爾娜芮娜( La Fornarina),人們常將這個女人與拉斐爾的英年早逝聯繫在一起。有傳言說拉斐爾深愛著她,以至於她要是離他稍遠一點兒,他就無法完成創作。在清理拉斐爾為她所作的一幅畫像時發現了一件隱秘的東西,根據這個發現,人們認為拉斐爾當時可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1520年,拉斐爾為她畫了一幅半裸肖像畫,這似乎已經牢固確立了兩人的關係。在畫中,她的手臂上系著緞帶,上面寫著拉斐爾的名字。但是這幅畫像被清理乾淨后,人們發現她還戴著一枚戒指——看起來相當昂貴,鑲著四面鋸切的紅寶石,這遠遠不是一個麵包房主的女兒或一個交際花平常佩戴的東西。這枚戒指出於某種目的而被刻意掩蓋,直到500 年後才發現。現在,人們認為這兩人實際上已經訂婚,但問題是拉斐爾還同另外一人訂了婚。據說他一直推遲與那個名叫瑪利亞·畢比印納( MariaBibbiena)的女人的婚期,而她恰好是主教——拉斐爾的資助人——的侄女。沒有什麼事能擊垮拉斐爾,但為了福爾娜芮娜這種人而甩掉像瑪利亞這等身份的女人卻嚴重摧毀了他,不過,畫像中福爾娜芮娜手上的戒指說明,即使他還沒有娶她,他也可能正在考慮與她結婚。拉斐爾還為福爾娜芮娜做好了長期的打算,在他的遺囑中為她留了足夠多的遺產,使她在他意外早逝之後生活得十分舒適。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