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書展 「繁簡」的碰撞融合
![]()
張愛玲的客廳。 大 中 小 書展,絕不是一個書的大賣場那麼簡單,讀者在此找到好書,出版者在此找到合作夥伴,文化工作者在此找到潮流走向,文化創意企業在此找到市場的脈動……,整個社會在此找到靈魂的來時與去處。根據人民日報報導,2月16日開幕、為期6天的台北書展,正如流水席般呈現著文化的美麗,繁簡中文的碰撞融合,澳門詩人與台灣詩人的對談,白先勇導讀《紅樓夢》,法國哲學家講『幸福是什麼』,書、講座、表演、展示乃至與書相關的美酒、美食,多達200多場活動在書香中詮釋現代書展的樣貌和文化的多彩。
簡體館,有故事從數字上看,本屆書展設立的簡體館展出大陸出版的圖書2000種、8000冊。瀏覽一圈,看到的是北京三聯書店、中華書局、江西美術、湖南文藝、天津楊枊青等出版社的招牌。但內行能從中看出門道,廈門出版人張叔言在簡體館感慨:『現在大陸出的書,看不出是大陸出的了。』記者追問下去,他告訴記者,大陸的書展第一次出現台灣圖書區時,所有人一眼就能看出台灣圖書與大陸圖書的區別,台灣圖書的精美令人過目難忘。從2005年第一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起,一年一度參會,令他看到大陸出版界的快速進步軌跡。『那現在兩岸出版界合作的點在哪裡?』記者問,張叔言表示,台灣出版界的策劃能力和對市場的敏感有優勢,大陸的市場、物流、社科研究成果對台灣同行有吸引力。問起他的兩岸合作出版經歷,他說:『把大陸的書簡轉繁,把台灣的書繁轉簡,做些調整後推廣到更廣大的人群,擴大了各自的市場。』而台灣出版人的解釋是,台灣的軟實力加大陸的硬底子,『一體作業、兩岸出版、三方同步、四地發行』。對於軟實力,記者在書展有番感受。書展展示台灣出版的程虹教授的自然文學研究專著《尋歸荒野》,同一版本卻有兩個不同色調的封面,華品文創總編輯陳秋玲解釋說:『這是因為我們提供了兩個色調的封面,作者選擇了一個,可我們也很喜歡另一個,就印了兩個版,供讀者自己選。』陳秋玲拿起另一本繁體版的書《飛魚神的信差》,她的講述詮釋了『四地發行』。2006年,香港新鴻基地產與香港三聯書店開始向香港從未出版過書籍的寫作者徵稿,得獎書稿由香港三聯出版。此項活動後來擴展至大陸,2015年擴展至澳門、台灣,徵稿主題是『發現』,台灣的得獎書稿就是《飛魚神的信差》,作者是名13歲的女學生。在兩岸及港澳出版人合作的大背景下,她的作品有了繁簡兩個版本,在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出版發行。
電子書,成氣候就算你再喜歡一書在握、書香滿懷的閱讀夜晚,但身處當下,還是會遇到電子書的誘惑。在台北書展上,台北故宮舉行了電子書首發儀式,29本故宮出版的畫冊被製作成電子書上線銷售。台北故宮的藏品以輪展和特展的方式面世,院藏明代青花瓷展、亞洲茶文化展、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明四大家特展、乾隆皇帝的陶瓷口味、富春山居圖特展等,即使你長住台北,也不大可能閱盡珍寶。但台北故宮的特展都會薈萃成書,除展品和展場文字外,還有專題研究文章,愛好者和研究者愛不釋手,每次都要因書籍重量掙扎取捨。此時,電子書的魅力就難以抵擋。電子書的製作方宏碁股份有限公司徐正隆經理向記者介紹,電子書的價格是實體書的六成,而且每周都會推出99元(新台幣,下同)的優惠書,境外購買者可用信用卡支付。記者現場體驗,用信用卡購買台北故宮2011年舉辦的《滿庭芳歷代花卉名品特展》畫冊,支付99元;沈周的《玉蘭》、仇英的《水仙臘梅》、惲壽平的《牡丹》盡來眼底,可隨時上線欣賞,也可下載到手機、平板電腦,並可重複下載,永久保存。就像台北故宮電子書的推銷口號:原來國寶離我們這麼近。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