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謝家麟:創新是沒有終點的旅程

謝家麟。 大 中 小 謝家麟,1920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獲博士學位。1955年,他回到大陸,曾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八七工程』加速器總設計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總設計師和工程經理、國家863高技術主題專家組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帶隊研製成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被視作大陸科技發展史上一個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里程碑。2012年獲得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根據人民日報報導,2月20日上午8時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謝家麟的生命停止在這一刻,享年96歲。已故的中科院院士冼鼎昌曾這樣評價他:『謝先生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競爭,一個是超前。他所做的工作總是在與國際同行競爭中進行,他的工作也總具有前瞻性。』的確,回顧謝家麟的科研人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大陸第一台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這些撬動粒子物理研究和造福人類的加速器,無一不是因為他敢想敢做而最終研製成功的。『我就是膽子大,什麼都不怕』2012年2月14日,92歲高齡的謝家麟獲得了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當被問及數十年學術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時,謝家麟笑笑說:『我就是膽子大,什麼都不怕!』正是這種什麼都不怕的闖勁,曾讓年僅35歲的謝家麟名揚美國。那是1955年,他在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電子束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開拓了高能電子束治癌的全新領域。研製這台醫用加速器時,還有史丹佛大學4名教授級的專家也接了同樣的工作,作為對手,謝家麟無論在資歷上還是在可供調遣的人員和資源上,與他們都不在一個量級。此外,因為是醫用,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除了功率要穩定、電子束的尺寸要合適、強度要均勻等技術性要求,還要測算出安全的輻照劑量和在人體內的分佈。『這件事以前沒人做過,無例可循。但我覺得這是獨當一面、鍛煉自己的絕好機會,因此就毫不遲疑地接受了。』就這樣,謝家麟赤手空拳地上陣了。他費盡周折找到一家工廠,但承擔加工任務的工程師此前從未接觸過加速器和真空方面的工作;他還登報招聘了一名助手,但這位助手只當過雷達兵,並沒有接觸過有關加速器的業務。儘管如此,但謝家麟並未有半點畏懼。他帶領著大家自己設計和製作加速器零部件、設計實驗方案,用了兩年的時間最終研製成功,並開始臨床使用。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