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香港的故事!

很多國人認識香港是通過上世紀八十年代觀看香港的黑幫片與警匪片所展現出來的人文場景來逐步揭開香港的神秘面紗,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個小時前才誕生,那香港的岩石則是過去五分鐘才形成,而人類在香港的存在時間還不足一秒鐘。如果拿香港城與內地的那些個古老的城鎮比年歲,說香港是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一點都不為過。sponsored【圖說】香港歷史博物館:一個關於香港的故事香港歷史博物館—關於香港的故事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內,香港淪為殖民地的歲月的展示也有著相當的比重。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兩百年,明朝政府已和企圖進入香港的葡萄牙人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海上遭遇戰,結果明朝政府擊退了前來進犯的葡萄牙人。清朝末年,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相繼與英國人簽署了《北京條約》與《南京條約》,香港島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雖說清政府也在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上拼勁了全力,當時慈禧太后還效仿歐日的改革,積極推出新政。無奈清政府的維新運動遠遠不及日本的明治維新所取得的成效,改革過程中最為主要問題是清朝的皇族遲遲不肯將權利交付於世俗的精英分享,等想要彌補時則為時晚矣。自英國文化進入到香港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香港原有的中國文化與英國文化並無交融,兩種文化就像是一杯雞尾酒,任憑你怎麼搖晃,它依舊會自然分層,互不反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日本飛機又突襲香港,這令駐守在香港的英國皇家空軍猝不及防,慘被擊潰。很快,日本便占領了香港,這一占領便是三年零八個月,本身就已淪為殖民地的香港更是雪上加霜。港人紛紛舉家遷回內地,不料內地也正遭受著日本鐵蹄的踐踏與蹂躪。我特別能理解,在那樣一個特殊時期,一個孩子是多麼需要母親的保護,當孩子的母親不能及時地給予足夠的力量和安全感的時候,孩子是多麼的孤立和無助;可我們看待歷史要辯證地去看,那時的母親早已是羸弱不堪,她何來氣力去保護自己的孩子?!不過我深信,沒有一個母親不深愛著自己的孩子。sponsored香港經濟的飛速發展,是進入20世紀下半葉之後開始的。香港迅速成長為世界著名的貿易港口,更多的西方商人以及傳教士,更多地把西方風尚帶入香港。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也隨內地藝術家移植香港。在經過漫長的時間後,中西文化在香港最終走向融合,眼下,香港最終形成的這樣的文化景觀,就源於上世紀的70年代。sponsored香港地區最古老的岩石可追溯到4億年前的泥盆紀香港就像是一本書,為了更好地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展示香港四億年來的種種巨變,香港歷史博物館裡專門設置了許多個影像資料館,再配上普通話、粵語、英文的解說,這讓參觀者們從中獲益匪淺。這是在香港大嶼山萬角嘴遺址出土的青銅時代的古物sponsored秦漢以前,嶺南是古越人聚居的地方.在挖掘的南越國時期的陪葬品中,大部分陪葬品都有越文化的特色,部分陪葬品不僅有漢文化的特色,也有一些海外文化的特徵,這說明早期的南中國就已經與海外的國家有著一定的貿易往來。sponsoredsponsored十九世紀中葉,香港地區的原住民主要有本地、客家、水上人、福佬四個族群組成。不同的族群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sponsored水上人主要居住在船上,以捕魚為生。不知是否因為看港產的鬼片看多了,這件服飾總能令我心生畏懼。sponsored粵劇有著很廣泛群眾基礎,粵港澳的民眾不僅愛聽,而且也愛唱。福佬龍船舞生活在平原之上的本地人豐收時的場景《南京條約》複製本林則徐的禁菸運動香港早期的有軌雙層電車早期徙置區的生活環境回歸香港,沒有時間回頭關注過去的身世,她只有努力朝向前方,緊緊追隨著世界大流適應急劇的新陳代謝,這是她的生命節奏。好些老香港,離開這都市一段短時期,再回來,往往會站在原來熟悉的街頭無所適從,有時還得像個異鄉人一般向人問路,因為還算不上舊的樓房已被拆掉,什麼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及高架天橋全現在眼前,一切景物變得如此陌生新鮮。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