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瘋狂報導「體感溫度」0℃以下!但體感溫度到底是什麼?
![]()
相信大家這兩天都感受到「霸王寒流」的威力了!
就算沒六日窩在家
今天早上起床出門的卡民,
應該也痛苦到要崩潰惹吧?(想請假一天在家念頭不斷浮現腦海)
這波大陸冷氣團將持續發威96小時,體感溫度0°C以下
台灣許多山區皆有下雪現象,甚至平地也出現下霰。
這兩天我一直聽到許多人在講「體感溫度」,但這到底是什麼呢?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氣象上的氣溫通常是指溫度計所量測距地面1.25至2公尺間,通風良好且不受太陽直達輻射影響的大氣溫度,而「體感溫度」顧名思義就是「反映人體對於氣溫的感受」,而人體對於氣溫的感受,最主要就是來自皮膚的感覺。因此體感溫度會因為不同濕度、風速、直接日照和人體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等而不同。因此當體感溫度大於氣溫時,人體就會感受到較高的的溫度,相反則是感受到較低溫度。而直接日照,也會使體感溫度增加。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體感溫度會因不同的溼度、風速、直接日照和人體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等而不同。若是日照量變動較大,而人體代謝率也因人而異,所以較難以定量方式計算。例如溼度越高時,人體皮膚表層散熱不易,會感受到較實際氣溫還要高的溫度;而風速較強時,會加速人體皮膚表層的散熱,使感受的溫度較實際氣溫還低。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氣象局考量台灣各地區域氣象要素變化複雜
因此體感溫度預報範圍包括縣市、鄉鎮、客庄、原鄉、森林遊樂區等地區3日內逐3小時的體感溫度預報
以及一週最高、最低體感溫度的預報資訊,以供民眾了解環境影響人體感受溫度的變化情況。
但你以為這是媒體為了賺流量、吸引民眾目光才這樣誇張報導嗎?錯囉!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典則貼文指出,冬季的「體感溫度」,在其他國家可能稱為「風寒指數」,是很常用的參考資訊,並不是氣象的新觀念或自創的數據。「如果,你不是想寒流來時到室外活動,體感溫度對你毫無意義!但是,如果寒流來時,你必須在室外,尤其是必須騎機車行動,那麼,你最好參考一下體感溫度!」
最後附上體感溫度小檔案~~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而「體感溫度」則是人實際感受冷熱的感覺,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會因不同濕度、風速、著裝、日射等有不同的冷暖感受,其代表的數值叫「THW指數」(Temperature-Humidity-Wind Index),是1958年美國人Paul Siple所提出,並計算出一條公式:體感溫度(°C)=溫度(°C)-2√風速(公尺/每秒)。
但我個人還是覺得「體感溫度」這件事很沒意義啦
不是說了還要看人體基礎代謝率嗎?
這樣的話,每個人的體感溫度根本就都不一樣吧....
本帖最後由 amcca49 於 2016-1-25 11:50 編輯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