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沒有乞丐嗎?揭開日本貧窮線下的真實生活


我相信大家一定對乞丐不陌生,小時候常常看到一些衣衫襤褸的乞丐趴在路邊,他們也不過想請求路過的人高抬貴手幫幫忙,卻被許多大人當成社會的負面教材。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低潮期,也許只是他們的低潮比起一般人來的辛苦了一些,如果這時候能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拉他一把,我相信乞丐們也會奮力一搏的。


但是這樣的低潮和貧窮真的是自己的責任嗎? 我們一起看看日本社會又是如何看待窮困者。




誰說日本沒有乞丐?


大概內容:日本有位年輕人,通過網路進行“行乞”,警方得知後,以此「男子不願工作,靠訴苦進行乞討,違反道德」 為由,對他進行了逮捕。

而日本出現“乞丐”的現像比較稀有,此事一傳開,就迅速在日本網絡上引起熱議

網友:乞丐還是死了比較好吧。

網友:竟然有人不知道行乞在日本是禁止的

網友:聽說無業遊民在路邊閒逛已經算是輕微犯罪了。

網友:明明還是年輕人還能工作啊為什麼不去工作。 這個年輕人的前途堪憂。怒

由評論可看出,日本社會出現直接找人要錢的乞丐還是比較少的。 我們的普遍認知裡認為,日本沒有乞丐。 其實是有的,只是情況比較少。

說到為什麼的話,可能有人會認為是因為日本是經濟大國,貧窮到當乞丐的人應該沒有那麼多,又或者稍微對日本有所了解的人,會認為可能和日本人的民族心理觀念有關。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日本,行乞行為是被禁止的,算得上輕微犯罪。


乞丐很少,但是窮人總是有的,日本最接近“乞丐”的是流浪漢。 乞丐與流浪漢有著本質區別。 最明顯的是,流浪漢並不會直接找人要錢。






日本社會對流浪漢的態度
得知中國對日本乞丐不找人要錢進行誇獎,日本人有如下評價:




流浪漢就是流浪漢,又不是沒有給周圍造成麻煩,不找人要錢就值得誇獎? 誇獎他們不找人要錢真的是太可笑了真的值得被誇的話就不要在城市裡閒逛去鄉下自給自足啊。


字裡行間都透露出,成為流浪漢已經給周圍造成麻煩了,不乞討還應該被誇獎實在太不可思議了,與中國個別人的“我弱我有理”觀念形成鮮明對比。 然而這也是大部分日本人對流浪漢的看法。


日本人的“自律意識”“自我責任”觀念非常強,這個觀念的意思在流浪漢的問題上可以概括為,“變成流浪漢,是自己不好,是自己的責任”不要給他人,給社會帶來麻煩,不找他人尋求幫助是正常的。 要直接找別人要錢的話,還不如去找工作。 政府比起提供直接的金錢,更多的也是提供就業機會。

在日本,不少人認為,沒必要用自己辛苦上繳的稅收來養這一群因自己不努力、不夠強大而成為弱者的流浪漢。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國際調查數據顯示,儘管日本每年約有3萬人自殺,但被問到“是否應該對生活窮困的人進行國家援助”這一問題時,回答否定的比重達世界排位第一,38%


儘管如此,日本政府還是為生活貧困的國民,特別提供“生活保護”政策。 若生活無著落,就可以去當地政府申請“生活保護”。

同樣出於“自我責任”的意識,日本許多流浪漢也選擇拒絕接受這樣的美事。 不僅僅是日本普通民眾認為貧窮是流浪漢個人的問題,流浪者本人亦是這樣認為。 所以除了違法是根本原因外,“自我責任”以及“恥”的觀念是日本流浪漢不會向陌生人要錢,甚至拒絕接受國家援助的主要原因。





然而,經濟如此發達的社會裡,為何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成了流浪漢?
日本流浪漢的人數:



日本的流浪漢還是大有人在的,只直觀上似乎每年流浪漢的人數在減少,實際上很大原因是人口老齡化。 此外,可以發現顯著的特點,女性只佔百分之三左右。 (並非日本女人過得比較好,日本女人的地位比男人低得多,比男人還難過。有機會科普一下,日本女性如何在日本生活。)


日本人成為流浪漢老年人居多,平均年齡大概在57歲。 大概可以分為兩類:無自立經驗以及有自立經驗的。 前者是身體機能有問題、自幼失去雙親等等。 後者,多為時運不濟的時代受害者。


日本的流浪漢是詩人:
為什麼說日本的流浪漢是“詩人”,因為與其說他們是“乞丐”,實際上更接近“人生的失意者”。 據報導,日本流浪漢中有6層人疑似患有抑鬱症。




除去無自立經驗以及天性懶惰的流浪漢來說,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適應不了日本壓抑社會氛圍。 他們主動放棄回歸人際關係複雜的職場。 不願失去自我,自願選擇成為人生的失敗者。有人說過的“過上一年流浪生活,就不想再去按部就班地去工作,因為沒有鬧鐘的生


就像日本網友總結的:在日本不擅長人際關係的人就會成為流浪漢
他們中有很多曾經也是相當“合格”的社會人,高學歷者的普通的公司職員,甚至社長。 其中不乏已經成家立業的人。 然而不幸就像連環鎖一樣,例如,突然遇到公司倒閉,沒能領到工資且成為了失業者,又或者在職場上犯了嚴重的錯誤,覺得太可恥,主動贖罪請辭。 因為日本社會是終身僱傭制的居多,此外上了年紀,從新找工作變得十分困難。 從此徹底無法從“社會最底層”中翻身。 經濟上的打擊也就罷了,社會“自己責任”以及“恥”的氛圍觀念下,對自己的人生完全否定,無臉再回職場,因此走上借高利貸,賭博道路等歪路的人也不少。 最後灰心喪氣走向自殺的人很多,活下的也只成為了,妻離子散的罪人——“流浪漢”。




日本的流浪漢如何生活:
日本的流浪漢不同於中國乞丐。 除了不會行乞之外,中國乞丐較經常出現在人多的地方例如公共汽車站、火車站、公園。 而日本流浪漢除了待在政府指定的地方外,最顯著的特點是喜歡待在人比較少的地方。 他們是靜默的低調的,像是想要隱藏氣息般的生活著,處處害怕給他人添麻煩。 他們更多的出現在寺院、神社、橋樑、圖書館等等地方。
平時會去火車站的垃圾箱,或列車上撿他人扔掉的雜誌、舊書籍,然後在黃昏時刻到車站附近或者某個繁華街頭擺一個書攤,讓這些剛發行沒幾天的雜誌以便宜一半的價格賣給讀者們。又或是撿舊衣服,罐子去賣錢等等。 無論是哪種方式,流浪漢的生活都不好過。
夫哀莫大於心死


經濟發達的國家有貧窮的人存在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偌大的繁華城市下,隱藏著那麼一群與其繁華都市形成鮮明對比,看不到生活希望的人們。 不得不說日本的“自我責任”和“恥”的民族觀念,某種意義上讓日本社會到處充斥著冷峻絕望的氣息。



不過與中國的職業乞丐相比,還真不好區分哪個好哪個壞,各位認為呢?


via:千趣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