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不只在路上!帶你一探「海上絲路」的珍奇奧秘!


儘管在2200多年前,秦始皇就統一了地處嶺南的兩廣地區,然而,對於中原居民而言,廣西人民還是住得遠了點。地處僻壤,交通不便,仍然是廣西一域容易被人忽視的原因之一。事實上,雖有南嶺這個巨大的地理障礙橫亙在中原和嶺南之間,我們的先輩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疏通、翻越的工作。他們巧妙利用山脈分水嶺的低窪之處,手鑿腳踏,持之以恆,在廣西周圍造就了無數「天梯鳥道」和許多商旅小徑。在秦始皇征服百越的戰爭中,一條人工運河——靈渠出現在桂北越城嶺下的湘桂走廊。







除靈渠外,桂林還有開鑿於唐代長壽元年(692年)的全長16公里的相思埭運河,因為它串通著桂江和柳江,因此也叫“桂柳運河”。從桂北的靈渠到桂南的北部灣海岸,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古代交通“主幹道”,在很長的一段歲月裡,它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在廣西陸地上的延伸。





“絲綢之路”這個稱呼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來的,1877年,他在《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書中,記述中國經西域到希臘、羅馬的陸上交通線時,首次用了“絲綢之路”(seidentrassen)之名,並在一張地圖上標註出“絲綢之路”。1967年,日本學者三杉隆敏在《探索海上絲綢之路——東西陶瓷的交流史》一書中,提出“海上絲綢之路”,以區別於人們通常認識中的陸上絲綢之路。




有專家說,絲綢之路的海路比陸路要早,據中國古籍記載,早在公元前111年至公元220年,合浦郡就以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身份,將漢王朝的絲綢、瓷器、珍珠、茶葉轉運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也把來自域外的象牙、琉璃、海貝乃至廣西的荔枝、龍眼輸送到內地。



漢代合浦郡管轄桂東南、粵西南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郡治初在徐聞縣,後遷合浦縣,就在今天的合浦縣城附近。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合浦郡轄5個縣,而管轄12個縣的鬱林郡(即秦代桂林郡),僅1.2萬餘戶。多年來,廣西考古學者對“地下”合浦的勘查令人大開眼界。目前僅合浦的廉州鎮周圍,地面有封土跡象的漢墓就達1000餘座,估計漢墓總數在一萬座左右,而且大多是西漢至東漢期間的墓葬。





在合浦的那些令人期待的發掘中,最為精彩的是1971年發掘的望牛嶺1號墓,墓中出土一對獨具南方特色的鏨刻紋青銅鳳燈,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此墓出土的兩隻陶筒,內壁寫有“九真府”和“九真府口器”字樣,專家推測墓主人可能是九真郡太守——九真郡與合浦郡均屬於漢武帝設立的“嶺南九郡”。





眾多的漢代墓葬和耀眼奪目的出土文物表明,兩千年前的合浦曾是一座繁華宜居的商貿城市,不僅在當地聚集了很旺的人氣,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國人所倚重。













via: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