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是如何一步步被拆掉的 (22P)




老北京的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內九外七皇城四”說的是老北京的城市佈局,而“九門八點一口鐘”說的則是北京城鐘的民間故事。

一句話十四個字囊括了北京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重總共二十座城門。

東直門(走磚瓦、木材車)
東直門位於內城東垣北側,即今東直門立交橋西側。原為元大都東垣崇仁門,明代永樂年間改稱“東直門”。明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甕城、箭樓、閘樓。1915年因修築環城鐵路將甕城、閘樓拆除,於箭樓後部兩側建“之”字形磚蹬道。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臺基,臺基於1958年拆除。1950年在東直門城門北側開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

西直門(走水車)
西直門位於內城西垣北側,元代稱為“和義門”,明英宗正統年間改名為“西直門”。 北京內城九門中,西直門的規模僅次於正陽門。西直門是北京最後一座儲存完整的城門,1969年因為修建地鐵,將宏偉的城樓、箭樓、閘樓、甕城一併拆除。

朝陽門(走糧車)
朝陽門位於內城東垣南側,即今朝陽門立交橋處。元代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甕城門洞內刻有穀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1900年朝陽門箭樓被日軍火炮擊毀,1903年重建,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除甕城。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報》對朝陽門的拆除原因作出瞭解釋,“由於年久失修,發現牆身多處下沉、裂縫,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飛檐和柱子接榫處很多糟朽,南面樓門劈裂下來。如果不拆除,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拆除完畢;1958年,箭樓拆除完畢。朝陽門痕跡蕩然無存,拆除前聲稱將要儲存留待後用的原建築構件也在“文革”中散失。

阜成門(走煤車)
阜成門位於內城西垣南側。又稱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此門離西山最近,而西山門頭溝出產的煤又是北京城裡必不可少的燃料,煤車都從此門進城,故有“煤門”之稱。20世紀70年代修建環城地下鐵路,城樓及附近城牆皆被拆除,將護城河填平為路。

崇文門(走酒車)
崇文門,位於北京內城南垣東側,距正陽門約三裡,是內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多走酒車,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1900年,崇文門箭樓在義和團之亂中被英軍開炮擊毀,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門甕城。1966年拆除崇文門城樓時,發現該樓為明代所建的大木結構,木料為金絲楠木。其中部分木料後來用於故宮和天安門的翻修工程。

宣武門(走囚車)
宣武門位於北京內城南垣西側,原稱“順承門”,俗稱“順治門”“順直門”。宣武門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擴建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用元大都城“順承門”之名,民間諧音俗稱為“順治門”。正統朝時重建城樓,增建甕城、閘摟、箭樓,並改稱“宣武門”。清代在宣武門外菜市口設殺人刑場,故宣武門多走死囚囚車,在城門洞頂上刻有“後悔遲”三字,民間稱作“死門”。1927年拆毀宣武門箭樓,1930年拆除宣武門甕及箭樓城臺,1965年拆除宣武門城樓。

德勝門(走兵車)
德勝門位於內城北垣西側,城樓的位置在今德勝門立交橋南端。明朝初年將元大都健德門改稱“德勝門”,寓意“明軍以德取勝”。洪武四年(1371年)改筑北京城垣時向南移建動五里,當時建有箭樓、門樓、甕樓等建築。1915年拆除甕城。1921年拆除城樓,1955年拆除城臺。因該門甕城南北進深很長,箭樓位置比安定門箭樓偏北50餘米,未阻擋地鐵施工,因此未被拆除。1979年擬拆除箭樓,後得以保留。

安定門(走糞車)
安定門位於內城北垣東側,即今安定門立交橋正中處。元代稱為“安貞門”,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為“安定門”。因為安定門外的糞場比較多,因此糞車多從安定門出入。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掉甕城和閘樓,1969年,安定門城門及箭樓被拆除。

正陽門(走“龍車”)
正陽門,俗稱“前門”,原名“麗正門”。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現存城樓與箭樓。正陽門箭樓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燬,城樓在當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燒燬,現在的正陽門是民國三年(1914年)改建的。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甕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拆除。1949年後,正陽門曾被北京衛戍區佔用。1965年經周恩來批示,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1980年代騰退。

東便門
東便門,北京外城七門之一,位於外城東北角。嘉靖時修築外城,財力不足,因此在此處將內城東南角樓包入,留一臨時性城門作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及至建成10年後才命名為“東便門”。20世紀30年代東便門失修拆除甕城、箭樓,1958年修建北京火車站時拆除城樓。

西便門
西便門位於外城西北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西便門城樓、箭樓、甕城於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環線地鐵,拆除附近的部分城牆。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在外城相接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蹟。

左安門
左安門位於外城南垣東端,俗稱“江擦門”,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20世紀30年代,左安門箭樓被率先拆除;1953年,甕城、城樓和箭樓城臺被相繼拆除,護城河被取直。至於城磚的去處,1958年在王崑崙於當年2月提交給北京市委的一封信中則說:“外城城牆是沒有什麼歷史文物價值足資保留的……各區都在填墊坑窪,修浚明溝,改造廁所,需要土源和城磚。可儘先分區發動義務勞動,按必要地帶就近進行拆除。”後來,也的確這麼實行了。

右安門
右安門,位於北京外城南垣西端,是北京外城七門之一。其城樓、甕城、箭樓的規制與尺寸同左安門相同。1956年拆除箭樓、城臺及甕城,1958年又將城樓拆除。

永定門
永定門位於外城南垣正中,北京中軸線上,是北京外城的正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為“永遠安定”。1544年增建的甕城,清乾隆年間重建甕城。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拆除永定門西側部分城牆,將原在城外馬家堡的京津鐵路終點站移至天壇。1901年修建前門火車站時又在城門東側增開豁口,鋪設新路軌。1951年為改善永定門交通,拆除了甕城和東西兩側的城牆。城門及箭樓於1957年被拆除。

廣安門
廣安門位於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稱“廣寧門”,又為“彰義門”,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提高了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廣安門甕城及箭樓於1940年代拆除,城樓於1957年拆除。

廣渠門
廣渠門位於外城東垣正中偏北,曾稱“大通門”,又稱“沙窩門”,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極率軍攻打北京,明朝名將薊遼督師袁崇煥率精兵九千星夜馳援京城,趕在皇太極之前抵達廣渠門外,擊退皇太極大軍。20世紀30年代日軍佔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為道路通暢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大清門
大清門位於皇城天安門之南、內城正陽門之北,城市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初稱“大明門”,清順治元年(1644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1912年)改名“中華門”。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了中華門,1976年在其遺址處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地安門
地安門,俗稱“後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北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明清皇城北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樓以南。民國初期為便利交通,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被拆除。1954年起,為了疏導北部城區的交通,地安門及其雁翅樓一併拆除。

東安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中間偏南處,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其門西對宮城之東華門。東對玉河之“皇恩橋”。1912年袁世凱所唆使的“壬子兵變”之中,東安門被燒燬。1926~1927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拆皇城牆,將東安里門一併拆除,玉河被填平成為南、北河沿大街,東牆址陸續為居民佔據,建滿房屋。

西安門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牆中段偏北處。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宮城西側有大片水面,無法由西華門向西直線通行,所以西安門與東安門不在一條直線上。1951年因附近攤販不慎失火,西安門被焚燬殆盡,所幸此前有楠木模型存世。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