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河南這一古劍曾失傳千年 復原後一把能賣150萬
	  
	  
      ![]()
                  河南這一古劍曾失傳千年,復原後一把能賣150萬。        大    中    小      西平縣是位於河南中南部的小縣城,兩千多年前,這裡曾是全國最大的冶鐵基地。『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描述的正是當年冶鐵的場面,排名歷史九大名劍之首的棠溪寶劍便產於此地。根據騰訊網報導,唐朝元和年間,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盡殺工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轉眼淪為廢墟,寶劍製作技藝失傳。直到1986年,高慶民在和父親試驗近半個世紀後,才將這一歷史名劍復原。2014年,棠溪寶劍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兩代人試錯 廢劍條堆積成山高慶民爺爺那一輩就會打鐵,那個時候,人有手藝,又擅長做生意,家境相對殷實。高慶民的父親高錫坤曾就讀於北洋大學堂,學的正是材料與熱處理相關專業。接受過高等教育,加上家庭的背景,高錫坤知道歷史上棠溪寶劍的地位,鍛造一把能夠吹毛斷髮的棠溪劍,是他的心願。當時,高家在鄉下,家中支著鐵爐,一年四季敲敲打打。高慶民6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鐵匠活,10歲時,他已經開始拿著自己做的鐵製農具到集市上賣。賣農具的錢要貼補家用,省吃儉用剩下的一部分,都被拿去鑄劍。『那時候沒錢買好原料,我們只能去廢品店裡搜,我父親用手敲一敲,聽聲音就知道哪塊兒鋼可以拿回來鑄劍。』『據高慶民回憶,當時,父親對鑄劍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家中研究棠溪寶劍復原的資料有一人多高,多年鑄劍試驗剩下的廢劍條,在屋後堆成了『鐵山』。從農村回到縣城之後,26歲的高慶民向親戚借來300塊錢(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租到半間破草房,以做小型農具為生。生活漸漸改善,他開始投入更多的錢和精力在復原寶劍上。他曾經查詢等多本古籍,試圖找到相關線索,也曾到棠溪河及酒店鄉戰國冶鐵殘爐遺址中取樣本,反複實驗。雖然已經過去30年,但直到今天,高慶民還記得製成第一把棠溪寶劍時的情景。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