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清明上河圖》身世傳奇:多次入宮 曾遭劫被調包
![]()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大 中 小 中國畫裡,哪一幅最有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就是《清明上河圖》!根據北京日報報導,日前,湖南衡陽退休老人馮樹元歷時12年雕出樟木立體鏤空《清明上河圖》。事實上,圍繞《清明上河圖》的各種再創作幾乎每天每時都在發生。而作為創作源頭的真跡《清明上河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故事。
1. 數不清的《清明上河圖》你知道嗎?這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幅《清明上河圖》,僅僅是全球各大博物館中收藏的,稱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圖》,就有幾十種乃至上百種之多。熱愛《清明上河圖》研究的日本作家野島剛說:『畫卷的形式,以東西向的河流作為主體,描繪兩岸繁華的街景。比較誇張地說,只要是符合這樣的條件,什麼樣的畫都可能冠上《清明上河圖》的名銜。換言之,與其說《清明上河圖》是單一繪畫的名稱,不如把它想成這是一種繪畫的類別,更容易理解。』《清明上河圖》是描繪一條河兩岸的情景。其實,《清明上河圖》畫作本身也是一條河,歷朝歷代中,無數同名的作品形成了一條河流,它事實上成了古老中國的一種文化現象,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部分。那麼,這樣一條河的源頭在哪裡?也就是說,《清明上河圖》最早的畫作在哪裡?它的作者是誰?它還在不在世間?如果在世間,它又經過了怎樣的傳承經歷?
2. 『沒有錯,就是它!』1950年8月的一天,位於瀋陽市中心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的前身,於1959年改名)的倉庫裡,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處研究室研究員楊仁愷,像往常一樣進行他的工作。那是新中國成立不久,戰爭剛剛結束,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得以騰出手來整理長年戰亂中遺散的文物。而東北是一片富礦,當年在偽滿洲國政府垮臺後,從偽滿洲國政府流出了大量繪畫和陶瓷到市場上,甚至有『東北貨』之稱。而楊仁愷的工作,就是鑑定、甄別人民政府搜集上來的這些『東北貨』。這天,楊仁愷的面前擺著三個畫軸,收集它們的工作人員用文字註明,它們都叫《清明上河圖》。這毫不奇怪,正像我們前面所說,中國的《清明上河圖》太多了,楊仁愷見這類東西也見得多了,絲毫不會給他的內心帶來什麼波瀾。打開第一幅,一看就是低劣的贗品,幾乎毫無價值。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