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矜持」的中國媒體與社交平台


選務官員陸續布置票站,迎接星期六投票日。距離台灣總統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只剩三天,中國大陸媒體的相關報道,以至於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討論數量仍頗為有限。中共《人民日報海外版》、《環球時報》以及中國中央電視台等是主要報道選情的大陸媒體。BBC媒體觀察部(BBC Monitoring)的分析認為,這是要盡量減低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勝選所帶來的尷尬。BBC媒體觀察部還指出,中國社交媒體對於台灣選舉的討論幾乎一面倒的聚焦於蔡英文一旦上台將帶來的“經濟崩潰”,並稱“獨派”針對“首投族”宣傳的策略是“對青年人洗腦”。一些新媒體平台則嘗試以多媒體方式向大陸讀者介紹這次選舉:騰訊新聞欄目《新聞百科》製作了台灣總統選舉流程介紹;網易新聞製作了選民投票流程。雖然現任台灣總統馬英九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實現了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的首次領導人會面,但中國媒體基本停留在稱呼台灣總統為“地區領導人”,將所有政府機關、選舉用詞打上引號以示不承認的狀態。聚焦蔡英文

中國大陸官方媒體也指出這是“最無懸念”的一次選舉。BBC中文網觀察到,中國媒體過去一個月報道這次大選時,有不少篇幅集中在對蔡英文的警惕之上。《環球時報》網站環球網星期三(1月13日)的最新報道引用了香港中評社的評論稱,美國前國防部長哈格爾近日表示,希望選舉過後,台灣新政府不要放掉一些能達成正確目標、適當協議的良好進展,以免讓美國陷入是否支持“對台義務”的困境。環球網說,這篇評論認為哈格爾的說法“提醒台灣未來的當政者不能再做‘麻煩製造者’”。而在兩天之前,《環球時報》又引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說:“台灣選舉出一個有獨立傾向的領導人將是該地區的一個危險時刻。”此外,繼12月28日《環球時報》社評認為蔡英文“不太可能主動接受‘九二共識’”後,星期一(1月11日)的另一篇社評警告台灣這個“西式民主的‘實習生’”說:“台灣不按規則變道、闖紅燈,是要付出代價的。”與此同時,《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月初發表長篇評論,先形容蔡英文在“馬習會”消息傳出後“明顯變得慌張”,繼而“總結”出一個“藍綠一體適用”的定律:“主政地方有聲有色,一進‘中央’焦頭爛額。”掛靠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作為主管單位的“中國台灣網”則連日透過轉載摘編其他媒體的報道來追問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質疑他不接受“九二共識”的話“台灣怎麼辦”,並質疑“台式民主為何總是選錯人”。在微博上,不少網民——尤其是認證賬戶——以“空心菜”一詞來稱呼蔡英文,並加以抨擊。認證身份為“通遼日報社記者”的“生死齋主人”說:“台灣大選,空心菜開口閉口大談民意,用民意牌掩飾她的台獨牌。但是台灣人別忘了,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能光考慮台灣的民意,也應該考慮大陸的民意。即使台灣的民意傾向台獨,也不過2300萬人口,而大陸的人口13億多,那個民意更具代表性?”認證身份“創奇時代編輯”的圓寧一說:“本周六台灣大選日子,還是祈禱民進黨蔡英文落選吧,她若上台了,呵呵,台獨勢力就更加猖狂了。”中國大陸網民一面倒支持國民黨。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