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無視宮中「潛規則」竟毒殺皇帝後淫亂後宮、迷信鬼神 比慈禧更誇張的究竟是誰?(9P)
北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由鮮卑族建立,特別是必須提兩個人。第一個人是開國皇帝太武帝拓跋燾。他的傑出貢獻是結束了自三國、西晉之後四分五裂的十六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以大魚吃小魚之勢成功地化解了到處佔地為王的群豪並列時代。
第二個人是孝文帝。他借鑑和繼承了漢朝劉邦對待邊關問題上的聯姻政策。他清楚鮮卑族這樣的少數民族能長久穩定,和漢人聯姻是最好的民族大團結的方式。非但如此,還把漢人的習性學來了,語言、穿著、打扮、生活方式等等。
只有和漢族融為一體了,未來才不是夢。孝文帝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良好的局面隨著孝文帝的英年早逝而停止。繼位的宣武帝明顯能力不夠,實力不夠,魄力不夠,是個扶不起的阿斗。結果導致手下文武百官不是貪官就是庸官,不是庸官就是昏官。
層層剝削,官官相護,爾虞我詐,最後遭殃的是百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剛剛進入團結和融合狀態的百姓很快怨聲載道,只等有一個英雄人物站出來振臂高呼,便誓死追隨了。
其實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當英雄的渴望,當然,英雄不是人人都能當的。想成為英雄,一句話:難於上青天。正是因為難,所以大家都選擇了等,卻一直沒有人站出來當英雄。
直到孝明帝時,才慢悠悠地折騰出一個人來,一個女人,一個讓所有人聞之色變的女人—胡太后。胡太后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公元528年,手無縛雞之力的胡太后只用了一包毒藥,就輕輕鬆鬆地結束了孝明帝光明而短暫的一生。胡太后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得益於她慣有的膽大。而她的膽大是被北魏的後宮潛規則所逼迫的:宮女只要為皇帝生了一個兒子,就會被處死。
這樣的潛規則很難讓人理解,照理說宮女為皇帝生兒子,是為了傳宗接代的需要啊,應該更加得到皇帝的親昵和寵愛才對,為什麼反而要被誅殺呢?
原來,北魏皇帝一直擔心後戚專政,兒子就意味著有登基的可能性,雖然這種可能性有大有小,大到99.9%,小到0.01%。但為了防患於未然,北魏便定下了這樣荒唐而可笑的後宮潛規則。公不公平不重要,重要的是執行者的力度。事實證明,北魏皇帝的執行力度是持之以恆的,這條潛規則就這樣流水不腐地流傳下來了。
到了胡太后時,後宮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所有的宮女都怕被皇帝臨幸。本來,作為宮女被臨幸是夢寐以求的事,然而,北魏的被臨幸就是一個巨大的坑,意味著噩夢的開始。因為被臨幸了就意味著可能懷孕,而懷孕,就有50%的中獎率,而一旦中獎,就意味著人頭不保。
就在幾乎所有的宮女都在研究怎麼使用避孕套、服用避孕藥時,胡太后卻依然我行我素,她說:我們現在還沒到計劃生育的時候,你們不敢生,我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510年,胡太后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元詡(拓跋氏為了更接近漢人習俗,改姓元)。因為是獨苗,元詡五歲時就被立為太子。
根據後宮潛規則,元詡被立為太子之日,也就是胡太后的祭日。然而,這一次胡太后憑藉一人之力打破了這個潛規則。胡太后沒有死。原因很簡單,宣武帝沒有殺她。宣武帝之所以沒有殺她,是因為不能殺。不能殺的原因只是胡太后的一句話:皇上如果殺了我,將來太子元詡繼承了你的位置,會恨你一輩子的。
聽了這句話,宣武帝很震驚。恨,代表著什麼意味著什麼,可想而知。儘管誰都知道,按照老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個皇帝定論,等元詡上任,宣武帝早已死去元知萬事空了,大可不必為恨添煩惱。
然而,如果一個人被別人仇恨終生,而且這個人是自己至親的人,就算是陰陽兩隔,那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胡太后不愧是察言觀色的高手,她太瞭解宣武帝了,這一句話就足夠了,這一句話就像一把利劍,直刺進宣武帝的心臟,讓他做不出任何可做的動作。說短點,為自己,說長點,為自己身後的名譽,宣武帝有他的苦衷和難言之隱。
接下來的事就很簡單了,胡太后不但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精彩。公元516年,也就是在元詡立為太子後的第二年,宣武帝揮一揮衣袖,到閻王那裡報到去了,年僅六歲的元詡理所當然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便是孝明帝。胡太后也理所當然地以皇帝他媽的獨特優勢,玩起了垂簾聽政。
事實證明,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一點不假,胡太后以她的強悍很快就將朝中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權力這半邊天拿下後,男人那半邊天,極富野心的她同樣不放過。例來皇帝都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胡太后掌權後,反其道而行之,弄了個三宮六院七十二帥哥。據說只要長得帥的,她的口號是一個也不能放過。
而對那些敢於對她不滿的人,胡太后同樣是一個也不能放過,這樣,在她的鐵腕下,朝中眾臣除了敢怒誰還敢言。然而,朝中還有一個人能對她敢怒敢言,這個人就是她的兒子孝明帝元詡。元詡剛開始對胡太后百依百順,然而,十二年光陰彈指一揮間,元詡也漸漸長大成人了,對胡太后的不滿也在與日俱增。
胡太后也在注視著孝明帝的一舉一動,看著兒子眼中仇恨的火光一天高過一天,她心裡的震撼也是一天強過一天,恍惚間,她想起當年對宣武帝說的那句話,原來被人仇恨的滋味是這般難受。既然不能做到最豁達的相逢一笑泯恩仇,那就只能用最古老最原始的方式來解決仇恨。事實證明,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決鬥,因為胡太后根本就沒有給兒子出手的機會,直接就下了毒手。
元詡死了,少了羈絆的胡太后開始了她更加享樂、窮奢極欲的生活。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她的影響下,北魏各王公大臣紛紛效仿,生活糜爛奢侈,甚至互相攀比,國政大壞,本來就逐漸衰落的國勢更是一落千丈。也正是因為這樣,眼看世風不對的胡太后開始求佛,乞求以這種方式來幫她解決一大堆子難題。
於是乎,各地寺廟如雨後春筍般聳立出來。當然,建寺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總之一句話:勞民傷財。《南史·郭祖深傳》載: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
轉載自 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