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膝關節/只要我長大:被低估的國片!

▲清新動人著眼於原住民故事的《只要我長大》。(圖/華映,2016.03.24) 大 中 小 國片市場一直很辛苦,故事能拍好就是幫宣傳票房上買的最佳保險。但買好保險沒有用,要找行銷點、宣傳力,想辦法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檔期與戲院都能有效配合。否則一年50多部國片,多數影片的命運都是戲院一周遊,票房沒破百萬的比比皆是。既然每一年都會有一些作品是票房黑馬,自然也有作品是被埋沒的(當然更多的國片是沒拍好的,這真的是實話。)日前上映的《只要我長大》就是一部明顯在行銷操作上非常難得到焦點,但整體攝製上清新動人,身為原住民血統的導演陳潔瑤前作《不一樣的月光》就是著眼於原住民故事,到了《只要我長大》則把嚴肅的故事,透過三個原住民小朋友的眼光看待部落社會現階段的種種問題,許多沈重的問題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或許用太犀利的角度切入原住民問題會引來觀眾壓力,不難理解為何陳潔瑤會選擇這個角度出發。首先是原住民的家庭問題。原住民樂天性格,與漢人的奪利性格,其實本來就有不少差異。主角瓦旦是隔代教養的孩子,故事背景設定為父親酗酒早逝,母親不知去向,哥哥在山下的都市唸書。另一位小孩晨皓,一樣沒有母親,因為母親在他幼年就拋棄他,父親年紀大到可以當他阿公。至於唯一有雙親的林山,父親熱愛表演藝術但常酗酒鬧事,家庭關係因此時常僵化。三個小朋友的家庭背景設定或許並非原住民全貌,但絕對是部分縮影,特別是許多原住民都常年生活在父母親的缺席。為了經濟進入城市也好,因為相處分手離異也罷。原住民的先天資源確實不如平地漢人,片中更透過『教育』這件事情凸顯城鄉差距。如很早就離開部落到城市生活的女孩恩雅,成了部落裡少數能推甄上國立大學的好學生。於是她自然成了青梅竹馬的鏡像對立,青梅竹馬家虎是高中輟學生,無緣念大學,加上缺乏社經條件,往往就容易成為地方勢力的附庸幫手,也會是倒霉出事的第一線受害者。
▲小清新電影《只要我長大》。(圖/劇照,2016.03.24)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