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中國哪個朝代「剩女」遍地 當小妾都沒人要
![]()
中國哪個朝代「剩女」遍地,當小妾都沒人要。 大 中 小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考古人員在長沙走馬樓工地發掘出大量吳簡,出土至今,走馬樓吳簡中的研究成果不斷被披露出來。根據搜狐歷史報導,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教授高凱從走馬樓吳簡中解讀出,在長沙人口發展史上,男女性別比例失衡較突出的一次發生在三國東吳時期,那時長沙遍地『剩女』。根據吳簡,一些專家梳理出三國孫吳長沙郡的百家姓來,更有專家從土地契約中,發現孫吳時期的長沙,存在大量『大女』當家,成為戶主,租佃國有土地的特殊現象。因漢代法律規定『為人妻者不得為戶主』,而三國吳簡中出現大量以『大女』為戶主的現象,說明孫吳時期,長沙郡中存在女多男少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
有大量女性為剩女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教授高凱通過仔細研究走馬樓吳簡中的『大女』戶主,發現她們的姓名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名字中出現有『妾』字(有一例有『婢』字)者,如稱黃妾者有4人,劉妾者有3人等,說明這些『大女』是已婚婦女。根據當時制度,這些已婚婦女的丈夫必然已經亡故;第二類『大女』均有正常名字,如周張、左玉等,這些人應當是尚未嫁娶而成為戶主的成年女性。於此可推出兩類情況。其一是丈夫死亡,造成已婚婦女過剩而形成性別比例失調;第二是成年女子多於成年男子,造成未婚婦女過剩,後者即是今天被稱為『剩女』者。這些『剩女』就算自願給人當小妾,但因為當時實在是沒有男人了。這個願望也是很難實現的。
戰亂頻仍加重失衡三國時期的長沙,飽經戰火。據《三國志·吳書》記載,孫吳初期的長沙郡,曾發生區星之亂、周朝蘇馬等起義,以及後來孫權和劉備的對峙,長沙出現大量男性青壯年死於戰亂是必然的結果。此外,當時湖南的地理氣候環境,為『南方陽氣之所積,暑濕居之』,不僅出現『澤氣多女』的現象,而且容易造成男子『早壯而夭』的厄運。一個例子就是:西漢初年長沙國丞相利蒼和兒子利狶早早去世,而其夫人辛追卻活了50歲。與此同時,孫吳時期,長沙地區的內亂及徭役日益加重,均占用了青壯年男性婚育的時間,且嚴重傷害身體健康。其結果使『女多男少』的性別比例失調現象更加嚴重,最終也大大制約了吳國長沙郡人口的繁衍。綜合以上,三國吳國之敗,一個重要原因,是敗在了人口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