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是食物中的激素導致的嗎?
![]()
和很多醫學、健康問題一樣,兒童性早熟、青春期發育提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毫無科學依據甚至違背事實地做出斷然截然的建議,只會引起沒有必要的恐慌。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感覺,和自己當年相比,現在的小孩發育得比較早。有很多調查研究表明,這種感覺不是錯覺,人類青春期發 育的開始年齡一直在提前,女孩尤其明顯。2006年丹麥的調查發現,女孩開始發育的平均年齡是9歲10個月,與1991年相似的調查相比,幾乎提前了一 年。如果與19世紀相比,就提前得更多了,那時候荷蘭女孩初潮年齡平均是17歲,而現在不到13歲。 是什麼原因導致青春期發育越來越早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青春發育是怎麼開始的。控制青春發育的中樞 是下丘腦里一塊被叫做弓狀核的區域,它們含有神經內分泌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會製造並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刺激下,垂體開始製造 黃體化激素和促卵泡激素。這兩種激素被釋放到血液中,刺激卵巢製造雌二醇(主要的雌激素)、睪丸製造睪酮(主要的雄刺激),從而分別讓女孩和男孩的身體開 始青春發育。這個控制過程其實是很複雜的,有很多細節還不清楚。但是現在已經知道,青春發育是通過解除大腦對弓狀核的抑制來實現的。在出生之前和剛出生的 那一段時間,弓狀核是活躍的,但是在出生幾個月後,弓狀核的功能被抑制住了,直到8~10歲的時候,這種抑制被解除,於是青春發育開始。如果腦部有腫瘤, 不能抑制弓狀核的功能,就會出現性早熟。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弓狀核的功能,例如,脂肪細胞分泌的瘦素能夠刺激弓狀核製造並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除了 下丘腦-垂體-性腺這條控制路線,青春發育還有第二條控制路線,那就是腎上腺也會分泌某些雄激素影響到青春發育。但是很多人很難理解青春發育的複雜性,會簡單地把性早熟歸咎於現在吃的食物含有很多激素。甚至有些醫生也這麼認為。例如 北京一家兒童醫院發了一條微博稱:「如何預防性早熟?應控制外源性激素攝入,比如,奶及奶製品、大豆、蜂蜜、雞肉、反季節水果等含有雌激素多的食物,要適 量吃,不能過多攝入。」
![]()
這種健康建議很符合一般人的口味,但是卻極其不專業。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和水,這二者佔了99%以上,剩下的是微量的蛋 白質、有機酸、芳香物質、礦物質、色素等,並不含雌激素。說到蜂蜜,有些人會聯想到蜂王漿,它也經常被當成是性早熟的罪魁禍首。其實蜂王漿也不含雌激素, 倒是含有雄激素,不過極其微量,一克蜂王漿所含的雄激素的量只相當於一個男人體內一天合成的雄激素的量的幾十萬分之一,微不足道。養雞場的肉雞因為長得快,幾十天就能上市,經常被傳為是因為使用了激素。其實肉雞長得快的原因是因為品種優良、飼料成分 合理和飼養環境適宜,而不是因為餵了激素。養雞使用激素是被禁止的,即使非法使用也對雞的生長沒有好處,不會有人用。使用性激素並不能刺激雞的生長,使用 生長激素倒是有可能。但是生長激素是一種蛋白質,口服會被消化掉,無法被身體吸收利用,只能採用注射的方式,而且一天要注射好幾次才能見效。顯然不可能有 人有精力給養雞場的雞挨個挨個每天注射幾次激素,何況生長激素非常昂貴,1毫克的價值超過了雞價,更不可能有人去做這種賠本生意。所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甚至不允許銷售雞肉時標榜「不使用激素」,因為激素使用是不允許的,也沒人會用。養牛、養羊時使用性激素會刺激牛羊的生長和提高飼料利用率,也是允許使用 的。性激素和生長激素不同,屬於甾體化合物,口服、注射都能被吸收,也很便宜,在牛羊養殖中用得很普遍。不過性激素在肉中的殘留量極低,100克牛肉中的 雌激素的殘留量不到1納克(1納克等於十億分之一克),所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規定如果在牛羊飼養中使用了性激素,不用經過停藥期就能上市銷售。牛奶中也含有雌激素,它們也能在人體內發揮作用,但是牛奶中的雌激素含量也非常低,濃度大約是每毫升幾十皮克(1皮克等 於一萬億分之一克)。即使一天喝一升牛奶(一般人當然不可能喝這麼多),即使牛奶中的雌激素被人體全部吸收(實際上不可能),也不過幾十納克,而青春期之 前的兒童體內已經在製造雌激素,每天製造的雌激素的量已達到大約10微克,是牛奶中的幾百倍。所以牛奶中的雌激素含量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不 會對身體產生影響。水果種植有時候要用到植物生長調節劑來促進結果,由於植物生長調節劑也被叫做植物生長激素,所以讓人們產生了吃水果會吃 下激素的聯想。其實植物激素雖然也叫激素,它的化學成分與動物激素完全不同,是不會在人體內起到激素的作用的。有些植物含有類似雌激素活性的成分,有時也 叫植物雌激素,但是它們在植物體內並不起到調節生長的作用,不是植物激素,只不過它們的化學結構碰巧和雌激素相似,一旦進入人體,能夠跟雌激素受體結合, 起到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只不過這種作用很微弱。大豆中的異黃酮就是屬於植物雌激素,但是它們的雌激素活性很弱,除非吃得非常多,否則是不用擔心的。可見把青春期發育提前歸咎於飲食中含有激素,是沒有道理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小孩要比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更早 進入青春期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營養要比他們的前輩充足得多,甚至到了過分的程度,因此他們的體重更重,體內脂肪更多。一旦體重、脂肪量達到一定程 度,身體就會覺得已經為生殖做好了準備,就會提前進入青春發育期。相反地,如果身體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首先要保證的是自己的生存,而不是繁殖後代,進入 青春發育的時間就會延遲。這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很多研究也都證實了這一點:青春發育的開始時間與體重高低有關,肥胖更是性早熟的危險因素。還有一個原因是在環境中存在很多能夠導致人體內分泌紊亂的化工產品和藥物,所謂內分泌干擾物或「環境激素」。例如有機氯 農藥、用作塑料添加劑的溴化阻燃劑,都有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認為它們能幹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導致性早熟,因此它們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乃至禁止。特別是 DDT及其代謝產物,很早就被發現能夠導致性早熟。
![]()
不過這些環境激素究竟對人體有多大影響,還是有爭議的。例如近年來引起很大關注的雙酚A。有些嬰兒奶瓶以及塑料水瓶是用 堅硬透明的聚碳酸酯樹脂製造的,這種樹脂由雙酚A聚合而成。此外,用於罐頭、奶粉罐的內壁的環氧樹脂也含有雙酚A。少量的雙酚A會滲透到瓶內食物中。雙酚 A的化學結構與雌二醇類似,能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產生雌激素活性。有許多項研究(主要是動物實驗)顯示,孕婦及嬰幼兒即使接觸到低劑量的BPA,也可能影 響到嬰幼兒的大腦和內分泌系統的發育。低劑量的雙酚A也可能對成年人的健康有影響,增加了心臟病、糖尿病和肝損害的風險。這個問題引起關注以後,嬰兒奶瓶 的廠家紛紛主動不再在嬰兒奶瓶等產品中使用雙酚A,一些國家政府禁止將它用於生產嬰兒奶瓶。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也在2012年禁止將雙酚A用於生產嬰兒奶 瓶,但是原因是廠家都不再用它生產奶瓶了,而不是出於安全考慮。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認為雖然雙酚A對胎兒、嬰兒和兒童可能有害,但是塑料製品中雙酚A含量 太低,不足以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並不禁止將雙酚A用於其他食品包裝。做為消費者,為保險起見,可採取一些辦法儘量減少雙酚A的攝入。給嬰兒選奶瓶 時,選用不含雙酚A的。那些堅硬、透明的奶瓶通常含雙酚A,而較軟、半透明的奶瓶通常不含雙酚A。在遇酸、遇熱時,雙酚A更容易釋放出來。因此,在選購番 茄汁、果汁、碳酸飲料等食品時,不要選有樹脂內壁的罐頭包裝,選擇玻璃瓶、紙盒、聚乙烯包裝會更安全些,也不要加熱聚碳酸酯製造的食物容器。和很多醫學、健康問題一樣,兒童性早熟、青春期發育提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毫無科學依據甚至違背事實地做出斷然截然的建議,只會引起沒有必要的恐慌。理應比一般消費者更有專業知識的醫療機構更應該慎言。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